既古老又现代的中国出版业,2006年的表现似乎既让人振奋又让人忧虑。但不管怎样,中国出版业在过去的一年仍在努力实践、丰富认知,而这种实践和认知,正是中国出版业真正繁荣发展最可靠的凭借。
“走出去”——2006年最响亮的口号
“学习汉语很简单,学习汉语是一种乐趣。”10月上旬举行的第58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汉语900句》的宣传标语格外引人注目。这本外研社和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共同出版发行的新型汉语教材,在开展当日即与多个国家达成授权意向,将用14种语言在全球近50个国家推广发行。
8月30日拉开帷幕的2006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天津展区,几位来自美国的电视台记者将镜头对准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巨幅画册。在这次展会上,这家并非十分“强大”的出版社一下子带来了近300种图书,以大画册为重点,其中刚刚编辑完成的11卷本《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系列》成为国外出版商最感兴趣的一套画册。
这样的镜头让人联想到2006年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很多事情: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美国柯林斯出版集团签约,计划用5年时间把50种中国当代文学精品输出到英、美国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英国培生教育集团、麦克米伦教育集团成立“对外汉语出版工程”海外合资公司,共同开发选题;第1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我国在版权贸易上取得历史性突破;第58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我国出版业首次实现版权输出大于引进……
“走出去”,不仅是中国出版业2006年最响亮的口号,也是真正走出“实绩”的开局。
反盗版——2006年力度最大的行动
打击盗版,2006年可谓重拳频出。7月中旬中央十部门联合启动的“反盗版百日行动”,是历年打击侵权盗版集中行动中规模最大、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性的统一行动。在这次集中治理活动中,全国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5800多万件,查缴了4条非法光盘生产线,查办案件1万余起。
当然,对我国正版出版物威胁甚大的盗版,不可能通过一次集中行动或短时间的努力就彻底清除,需要持之以恒、立足长期作战,尤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11月,国家版权局联合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等部门,在以北京为首的包括上海、浙江等19个省市地区,又展开了为期3个月的区域性重点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行动。而近日来,“保护知识产权,反盗版天天行动”又拉开了帷幕。
一波接着一波的反盗版浪潮,震慑了违法分子,取得了良好的国内国际影响。更值得欣喜的是,包括企业和公民个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决定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自觉投身到反盗版的斗争中来。
就在不久前,我国一批创意产业的领军企业自发倡议成立的企业版权联盟宣告问世,他们要摆脱被动“挨打”或只等着政府“做主”的局面,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主动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
“打击侵权盗版,不仅是百日行动而且是百年大计”,在我们建构和谐社会,打造创新性国家的征程中,更加凸显出深远的意义。
体制之变——2006年中国出版业的变革
3月下旬在京举行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透露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将在全国进一步铺开的信息。有学者认为,即第一轮改革试点“破冰”后,2006年将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
12月16日,作为出版单位第二批改革试点单位的中国电力出版社正式更名为“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并挂牌。这个新的名称,标志着这家专业科技出版社已经由多年的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工作正在全面稳步推进。
更值得一提的是,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日前对媒体说,中国的出版业到现在为止已经兑现了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开放了出版业的两个重要环节,即市场分销和印刷制造。
改革和开放,推动着我国出版产业不断地变换格局。前进的步伐已无法阻挡,但理想与现实,效率与公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时仍难以兼顾。目前一些积聚的问题和一些不利因素同样严重困扰着产业的健康发展:过度依赖教材出版、大量的库存、缺乏原创佳作等,仍是我们走向世界出版强国的心头之“痛”。
2006年即将过去,成就也好,困惑也罢,可以说,中国出版业在思考和探索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