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与上海史资源比较能够满足量化分析需要有关。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统计学的方法引入历史研究,注意定量分析、社会调查,是近些年历史学的一大变化。上海在近代,是中国最大出版中心,是报刊最密集的城市,也是档案收藏最为完整的城市。许多研究上海史的外国学者,本人并非对上海史情有独钟,他们选择上海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鉴于上海资料容易搜集,比较容易满足他们的研究需要。
四点之中,上海城市特质最为关键。对于上海城市特质,不同时期有不同认识。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反观一市三治、文化多元的近代上海,会觉得这一历史资源有特别的研究价值。
近代上海文化上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杂,五方杂处,华洋杂居,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不同区域的人,不同的建筑样式,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伦理道德,不同的民俗风情,在这里各行其是,万象杂陈。二是和,和平共处,融洽协调,中西两种文明在这里会合,但是两者中间哪一种都不占优势,国内各种区域文化,哪一种都不占主导地位。三是合,近乎实验室状态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各种异质文化在这里比较平静地交汇、融合,取长补短,形成特有的上海城市文化,没有人为的造势,没有行政系统的干预,自然,真实。三点当中,杂是多元文化的存在状态,和是多元文化的相互关系,合是多元文化的发展走向。这个合,可能是化合,是异质融合后的新质,也可能是混合,是异质并存的共体。这是近代上海文化研究特有的现实意义。
问:如果将百年上海的演变放到近现代中国背景下考察,您认为上海城市的演变发展对中国适应世界潮流、走向现代化,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起了领头羊、探险队、试验田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