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史研究成果累累——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建院五十周年之际,上海各重要媒体都对该院科研成果作了介绍,其中一个很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上海城市史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相当突出。为此,记者采访了上海城市史学科带头人熊月之先生。

    问:熊先生,从近代到当代,研究上海史的学者遍布世界各地,上海史研究成果极为丰富,甚至被称为“显学”。随着上海世博会的日益临近,估计上海城市史研究热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您能介绍一下这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吗?

    答:上海本来是一普通的沿海县城,近代开埠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一百六十五年来,上海城市发展有两大非常时期,一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前一时期是被动开放,畸形繁荣,后一时期是主动开放,健康发展。上海城市史研究由来已久。开埠以后不久,就有寓沪外侨和来访外国学者开始介绍上海的历史。其中,英国传教士麦都思1850年写的《上海及其近郊概述》,详细介绍了上海的环境、历史、政治制度、风土人情。英国麦克莱伦1889年出版的《上海史话》,是一本简明上海史,书中对早期上海外侨的生活、外侨的体育与娱乐活动、教会与传教士的活动着墨颇多。

    民国时期外国人所写关于上海史著作中,影响较大的有五部,即英国人兰宁与库寿龄合写的《上海史》,法国人梅朋、傅立德的《上海法租界史》,美国人卜舫济的《上海简史》,美国人密勒的《上海——冒险家的乐园》,霍塞的《出卖的上海滩》。其中兰宁与库寿龄合写的《上海史》,分别于1921年1923年出版,两大本,是用英文写成的第一部翔实记载十九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

    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西方学者对上海史研究的兴趣日趋浓厚,对上海历史研究的成果成批涌现。从研究内容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社会方面更多些,从传统县城到近代都市,从清朝道台到租界会审公廨,从传统行会组织到近代企业运作,从公共卫生到高等教育,从警察制度到帮会组织,从工潮到学潮,从同乡会到苏北人问题,从精英阶层到妓女、乞丐、苦力,从五卅运动到“文化大革命”,都有重要著作和论文问世。从学者分布情况看,以美国最为集中,其他国家如法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都有一些。

    上海城市史研究同样受到国内学者特别是上海学者的高度重视。还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柳亚子先生领导的上海通志馆,就对上海史研究作了全面规划,搜集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出版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建国以后,国家1956年就在上海建立了历史研究所与经济研究所,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对于上海城市史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这方面研究更是繁荣昌盛,硕果累累。历史所在1989年出版了唐振常先生主编的《上海史》,1999年出版了15卷本《上海通史》,最近出版了近700万字的《上海大辞典》,2009年,我们将出版25卷本《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

    问:那么,上海城市史研究为什么会备受重视呢?

    答:依我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其一,与上海在中国的地位密切相关。1949年以前,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多功能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政治重镇,是与西方联系最广泛密切的中国城市。1949年以后,上海在前30年是中国的工业中心、商业中心,是中国除了北京以外的政治重镇。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走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其发展之快,成就之大,世界瞩目。这样的地位,决定了要研究近代、现代、当代中国,都一定要研究上海。

    其二,与上海城市特质有关。在世界大城市中,上海与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在贸易功能、娱乐功能、移民人口方面确有相似之处;与加尔各答、孟买、香港等城市,在西方影响方面,也有相似之处,但又很不一样。她不同于伦敦、巴黎,不是由传统的中心城市演变为现代大都市的。她不同于纽约、洛杉矶,不是在主权完整情况下形成的移民城市。她也不同于加尔各答、孟买、新加坡、香港,不完全是在殖民主义者控制下从荒滩上发展起来的。上海的道路是独特的。近代上海一市三治,行政多元,法律多元,人口多元,文化多元,道德多元,在世界城市史上,尤其引人注目。

    其三,与史学发展走向有关。上海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部分,1949年以后西方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比较注重现代化问题,注重西方的影响。上海是中国城市中受西方影响最大的城市,他们自然重视对上海史的研究。1978年以后,世界史学有一个由上而下、由外而内的普遍变化,即重视对社会大众、社会底层、区域社会的研究,西方学术界更注意从中国内部的变迁来解释历史,更强调研究普通民众的历史,因此,关于女工、帮会、警察、苏北人、同乡会、职员、艺人、妓女、乞丐、小市民的研究多了起来。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