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为伴的一生——记金性尧先生

  退休后,金先生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又重回读写天地。金先生晚年没有其他什么爱好,又加耳朵半聋,不大参加社会活动,所以能全身心地投入。他先是承编辑工作的余绪,从事《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和《明诗三百首》这三种选本的注释编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出版;同时还撰写并出版了古诗评论集《炉边诗话》,主编古典诗词鉴赏随笔集《诗词坊》丛书并撰其中《闲坐说诗经》、《夜阑话韩柳》两种。金先生长期浸淫于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解读有自己的心得。他的《唐诗三百首新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博取诸家之长,融入独特之见,对唐人诗的作意作法进行仔细的辨析和精到的评说,是《唐诗三百首》众多注本中影响最大的一种,风行海内外,二十多年来累计印数逾200万之巨。他的《宋诗三百首》在作品的取舍方面,注重其“对待人民的态度”和“驱使文字的本领”,既收录历久传诵的名篇,又发掘出不少为人们所忽略的佳作,体现了宋诗发展的概貌,是一部个性鲜明的经典选本。他本来还想编选《清诗三百首》等,由于精力的不济和兴趣的转移而没能完成。上世纪90年代散文热兴起,金先生也迎来了他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他致力于随笔创作,身体好的时候每天可以写2000字以上,用钢笔抄得十分工整。十余年间,他先后出版了《清代笔祸录》、《清代宫廷政变录》、《伸脚录》、《饮河录》、《不殇录》、《土中录》、《一盏录》、《三国谈心录》等十余种随笔集,几乎是一年一种。他的这些随笔,从内容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谈史论诗之作,二是忆旧怀人之什。他的谈史论诗之作,往往由读书的感悟出发,或叙或议,挥洒成文,或纠正前人旧说之误,或阐述自己新得之见,多于史有据,直切文心,有很强的学术性。其忆旧怀人之什,于平和的文字中流露出沧桑之感。由于金先生亲身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以来文坛的许多事件,他的这类文章还颇具史料价值。2003年秋,他让其女文男交我一叠文稿,希望出版他在本社的第一本随笔集,书名为《闭关录》。他在后记中写道:“书名《闭关录》,固然也可解为闭户著书、闭户读书之意,但对我来说,也便是关门书的别称。今后零星的文章虽然还是写,但要出书,却办不到了。这既可说是规律,也可说是命运。”一个终身为文、著作等身的文化老人,始终系念的还是为文著书,实在让人感慨不已。这本书在次年夏出版,书中特地插了他的不少照片和其著作的书影,以为留念。此后,他的健康状况日下,这本书真的成了他的“关门书”。 

  金性尧先生具作家、学者、编辑于一身。青年时代以作家立足文坛,而后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晚年则以学者、作家的身份再为文坛瞩目,年近九十犹笔耕不辍。他的一生,真是与书为伴的一生。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