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恩主》
《恩主》的结局开放灵活,启动了想像的契机;故事的构造是主人公通过自述回忆对梦境和现实中的事件材料进行筛选,按照自己的逻辑创造出生活版本,塑造完成了自我。很难说哪些一定是他的梦,哪些又是他的真实生活,两者交织重叠,互相指涉,正如他提醒的“你读的东西别全信”。
苏珊·桑塔格素以评论闻名,殊不知她更倾向于称自己为小说家。1963年她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恩主》。这个在孩提时就向街坊邻里兜售自己的小故事的早慧神童,到而立之年才得以让自己的创作欲望和写作热情得以痛快宣泄,也许与她之前一直在美国和欧洲各大名校求学有关,漫长辛苦的正规学院教育迟迟阻滞了她的小说创作。《恩主》是一部具有很强个人色彩的实验性小说,它的主题和技巧无疑受欧洲先锋派文学的影响,遥遥回应着贝克特和萨特的荒诞虚无;虽然是一个60岁老人的自述口吻,却留下了年轻学者进行象牙塔内自省的、质疑的、形而上思考的痕迹。因此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有些晦涩,但绝不乏味。读者犹如走迷宫,面临的是做智力测验的挑战,眼睛读着纸上的线路,先七拐八弯勉强顺畅的走一段,碰到障碍又抬笔想想,还免不得折回重试。就这般走走停停,我边看边想读完了整本书。掩卷思之,不禁慨叹读《恩主》获得的是想象力和智性上的乐趣。
在小说里主人公讲述了他不断做梦,释梦和演绎梦的梦里人生。主人公希波赖特孤独地度过了普通的童年,来省城读大学后因发表了一篇引起争议的论文而主动退学,进入中产阶级安德斯夫妇的社交沙龙。他开始做梦,并在好友让·雅克的建议下将梦境搬到现实中,因此他勾引了安德斯太太并同她私奔出游。安德斯太太慷慨地配合他演绎梦中角色,出于“感激”,他把她转卖给一个阿拉伯商人,然后继续过着以前的生活。他客串电影演员,与一个具有政治热情、崇拜名人的公务员谈了场不成功的恋爱。大概是两年后,安德斯太太伤痕累累的回来,在梦的暗示下企图杀她但未遂,便将父亲遗赠的房子装修一新送给她做疗养之处。安德斯太太的逼婚迫使他回家乡娶妻,妻子贤淑宽容,不久病死。他独自生活了几年,突然另一个“村长”身份的安德斯太太出现要将他赶出房子。最后他在过去的手稿里读到自己梦境和现实截然相反的人生经历。
结尾有点像悬疑片,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又让人回味。但悬疑片总是恪守向读者有所交待的义务,一一释清疑点,吻合细节,让一切真相大白,留下读者啧啧感叹构思之精巧,结局如何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故事是封闭的,是“收尾”。而《恩主》的结局开放灵活,启动了想像的契机;故事的构造是主人公通过自述回忆对梦境和现实中的事件材料进行筛选,按照自己的逻辑创造出生活版本,塑造完成了自我。很难说哪些一定是他的梦,哪些又是他的真实生活,两者交织重叠,互相指涉,正如他提醒的“你读的东西别全信”。他抛弃了社会意义上的“个性”,偏离了社会中心,但在梦的漩涡里他越来越靠近自己的中心。虽然他看似在清醒冷静、有条理的讲述着一切,但他貌似理性的表面下潜藏着一个非理性的逻辑:梦中的自己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世界只是梦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