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叫做“钝感力”的说法,在日本非常流行。爱情需要“钝感力”,职场也需要“钝感力”,就连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针对舆论指责安倍晋三内阁欠缺领导能力、向安倍提出忠告时,也用了“钝感力”的说法,他说:“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必须迟钝一点,‘钝感力'非常重要,不要总把支持率的起伏挂在心上。”
这个有点古怪的词语,源自“日本现代情爱文学大师”渡边淳一今年2月在日本出版的讲述处世之道的散文集《钝感力》。上月末,渡边淳一把这本新书的中文版和他创造的这个新词语,带到了中国。
所谓“钝感力”,从字面上直译就是“迟钝的力量”,听上去感觉挺“负面”的。渡边淳一的解释是,“钝感不是迟钝,而是对周围的一切排除干扰、勇往直前的态度。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就不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的波动。 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木讷的负面印象,但它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这位年逾七旬、阅尽沧桑的老作家表示,现代人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高压,不少年轻人步入社会后常常不知所措,如果过于敏感,那么人的意志与朝气将很快被消磨殆尽,而拥有一种不在乎的态度,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即使面对死亡也是一样,为死而悲是人之常情,但因此而一蹶不振是不应该的。
渡边淳一说,自己早在二三十岁时就痛感到“钝感力”的重要,“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生存游戏,所以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而要保持甚或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钝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渡边淳一还以自己的创作经历“现身说法”:“当初我还是文学新人的时候,经常遭编辑退稿,并受到严厉的批评。我对这些就很迟钝,只觉得对方不采用我的稿件是因为他没有欣赏能力。如果当时因过于敏感而消沉下去,也就不会再写小说了。”
渡边淳一关于“钝感力”的解读,在日本受到了普遍认同和追捧。《钝感力》一出版即造成轰动,首印4万册一抢而空,连续数周高居全日本畅销书排行榜首位,三个月来,《钝感力》连连重版,累计印数迅速超过100万册,“钝感力”一词也迅速成为日本的最新流行语。日本《读卖新闻》在评论这本书时,搬出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博士的话:“我带有某种迟钝,只能依稀看到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以此来佐证“迟钝”恰恰能够摆脱世间常识的羁绊,出人意料地取得“世界性的发现”。
从走上文坛开始,渡边淳一一直都以关注男女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大多描写中年人游离于伦理道德之外的情感,描写陷于危机的爱、灵魂和肉体的挣扎,因此有“写情圣手”、“情爱文学大师”之称。让渡边淳一得以进入大众视野乃至为整个世界所熟知的长篇小说《失乐园》,讲述的就是一对已婚的中年男女偶遇后相爱,由于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两个人在困境中挣扎,最后服毒自尽的故事,其中炽热激情的描写曾引起了极大轰动。
在古稀之年,一贯描写男女情爱的渡边淳一推出讲述处世之道的《钝感力》,让很多人觉得渡边淳一在“转型”,但渡边淳一否认了这个说法。渡边淳一透露说,他的小说新作《爱的流放地》中译本年内也将在中国出版,仍将是探讨爱情与性的作品。“我想写的是男女之情达到极致后,爱的巅峰力量和恐怖表现。最后,男子在癫狂的无意识中杀死了自己的爱侣。”乍一听似乎与《失乐园》如出一辙,但渡边淳一认为,这是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失乐园》是爱到极致后要保持爱的温度,是对现代家庭婚姻制度与爱情相矛盾的一种批判。但《爱的流放地》写的不仅仅是纯爱,而是想探究男女在所谓的'终极之爱'面前,究竟会有什么截然不同的表现。它的另一个主题是: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以用理和法来裁决情感?”
渡边淳一说,他一直关注于写男女之爱,是因为他本人对女性充满了深切的爱意,事实上,他的文学启蒙就来自于自己高二时的初恋,“我爱上了同班的一个女同学,为她喜、为她悲,最终却还是被甩了,于是我就立志要以文学写出男女之爱。欲望与激情的燃烧、情爱的主题是全世界共通的,永不衰老。” 渡边淳一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爱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有人认为“爱是不带有任何社会性的”,其实是不对的,爱的处境时时被社会左右,但是作为小说家,他只对人的处境感兴趣,并不因为他写了社会性的那些思考,就放弃了对感情的永不停止的思索。渡边淳一还以玩笑的口吻说,自己其实很想写一部表现中日跨国恋情的作品,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中国女友”,所以无法下笔。
对话渡边淳一:
记者:您创造的“钝感力”这个新名词,很多人都觉得跟中文里郑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有异曲同工之处。
渡边淳一:所谓“难得糊涂”,就是对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意思;我所说的“钝感力”,其实也就是说,不能对所有事物都敏感、不能百分之一百地接受。我也觉得这两者之间有共通之处。我是最近到了中国之后,才知道中文中有类似表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