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张玉书指出——作家写作要善于割爱

    目前的文坛,长篇小说的产量大幅增长,本应是中、短篇的题材往往被拉长为长篇巨著。而随着小说越写越长,阅读的感动反而越来越少,中短篇小说力作缺乏,已成文坛焦虑。昨天,在上海书展一场名为“伟大心灵的回声”的报告会上,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著名翻译家张玉书在与读者面对面分享多年来翻译、研究茨威格的体会时指出,“作家写作要舍得割爱,善于割爱”。
    
    茨威格写1000页会有800页进纸篓

    张玉书是带着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茨威格文集》来参加上海书展的。他说,茨威格写作时任笔驰骋,下笔千言,心里想什么,全部诉之笔端。但是他一生只留下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又译为《爱与同情》)。“茨威格如果写1000页,最后会有800页进了纸篓,而对只有200页作为筛选后的精华留下,他绝不抱怨。”
    张玉书说,茨威格在著作《昨日的世界》里曾经这样写道,“作为读者,我缺乏耐心,脾气暴躁。一部长篇小说,传记,或者一篇论证文章里,任何离题万里、繁复堆砌、夸张过分的文字,任何含糊不清、多余饶舌、徒使情节跌宕的段落,都叫我生气。只有一页页读过去,情节始终高涨不衰,一口气直到最后一页都激动人心,叫人喘不过气来的书才给我以充分的享受。”
    
    浓缩凝练的工作可以一做再做

    对别人的作品里拖泥带水、冗长繁琐的东西深恶痛绝,势必在自己写作时特别注意。张玉书教授说,茨威格深深懂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据统计,全世界以各种语言出版最多作品的作家不是莎士比亚,不是巴尔扎克,而是茨威格。你要问我他究竟有什么绝技,我觉得这个绝技就是善于割爱。
    茨威格曾经说过,“形成雏形的第一稿誊清后,我真正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这就是浓缩凝练、巧妙布局的过程,这项工作我可以一做再做,无休无止,不断扬弃糟粕,不断使内部结构紧凑澄净。”
    
    “最愉快的写作是删繁去冗”

    张玉书认为,一些不成熟的作家把知道的东西隐而不吐,似乎下不了决心。一字一行,不说得意之笔,即使对泛泛之处也总是怀有某种程度的偏爱。而茨威格在校样上重复一次、两次、三次的删改,对他而言则最后变成了一种充满乐趣的逐猎,找出可有可无的一句或者一字,去掉它们非但无损表达的精确,同时还能加快速度。他说,“我觉得最愉快的写作是删繁去冗”。张玉书说,正是这种特点,使茨威格区别于按部就班的作家,从而被评论家一致公认为“世界文坛最杰出的三大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