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丕谟饮食随笔”前言

    丕谟其实不是真正的美食家,虽然他写了不少有关饮食方面的文章。丕谟最初写这些文章,实在是为了应付各方约稿,如《食品与生活》、《现代家庭》、《文化与生活》、《医古文杂志》、《知识与生活》、《家家乐》、《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金融报》、《上海经济报》、《食品卫生报》、《调味品》、《食尚》等十几家报纸杂志的文债,逼得急了,出去吃饭,正好有了素材,于是饭桌上人家一门心思吃饭,他却一心两用,一面吃、一面记,有时还拉着我一起记。没有纸张,索性就在套筷子的小纸封上因陋就简地记上一些菜名,时间一长,饭桌上的老朋友如宋建华、山本等知道了他这一习惯,吃饭伊始,便赶快让服务员拿来纸笔,供他记录。
    从1995年起,丕谟应《食品与生活》编辑吴春先生的邀约,为杂志开辟了《百尺楼饮食随笔》专栏,专栏每期发表一组文章五六篇。文章中,丕谟既谈吃的趣味,又谈吃的掌故,吃的学问,还有饮食中折射出来的世事兴衰,浓浓人情,再加上文风轻松,化深奥为浅显,变寻常为神奇,“融饮食文化于闲聊之中,寄人生情味于可读之里”,所以文章很受读者的欢迎。日子一久,自然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渐渐地便有了几本饮食随笔方面的专著,如《吃福》、《天下美食》、《吃玩大上海》等,丕谟由此被人们套上了一顶“美食家”的桂冠,并和真正的美食家林苛步、江礼暘两位先生一起被称之为沪上最具权威的“美食三剑客”。有趣的是,他后来竟还被推选为上海食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
    丕谟以为,民以食为先,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维持生命,要努力工作,要享受生活,每天都要和吃打交道。生活差的人为维持生活吃口苦饭,生活好的人又翻出花样动脑筋吃这吃那,都是为口而忙。况且他本人既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浩劫,又恭逢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提高的人间盛世;既感受到吃的清苦,也感受到吃的享受,加之年华的老去,阅历的加深,情趣的转幽,对于吃的一道,自然又在经历中生发出不少的兴味,几多的感慨。比如在文章中,丕谟认为,吃鱼吃肉是福,吃菜吃素更加是福,“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由此不仅可以看出他个人的饮食脉络:尽量少吃和不吃猪、牛、羊肉,多吃水产、蔬菜、水果,多喝清茶,而且也体现了他励志奋发,专注事业的奋斗精神;还有他说古代何曾生活穷奢极欲,吃顿饭就要花上万钱的巨数,引得苏东坡作《东园》诗说:“秋来霜露满东园,莱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由此丕谟想到了中国人的吃,尤其想到久禁不止,一掷千金万金而无所痛惜,吮吸民脂民膏的公费吃喝之风,然后他极为愤怒地说,那真是该让人诅咒,被推上道德法庭的。从中则又反映出丕谟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化人忧国忧民的正直情怀。一滴水可以观照大海,一芥子容纳了整个须弥山,同样丕谟的小小饮食文章也折射了当今的社会风貌。
    今年暑假,承上海远东出版社的青睐,要将丕谟的饮食随笔结集出版,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于是本人便欣欣然地将丕谟所有的饮食文章梳理一遍,又经一番调整、补充,终于有了眼下这套“洪丕谟饮食随笔”。其中《上海美食寻踪》主要着眼于上海本地美食,全书分为“上海滩各地特色菜馆”、 “特色专吃”、“异国风味”、“素斋面点”、“美食街景”等五个部分;《文化食旅》主要着眼于上海之外的各地美食和世界美食,全书又分“各地美食”、“环球美吃”、“节令食俗”、“吃喝学问”等四个部分;《果蔬茶点录》由书名便可以知道该书主要着眼于蔬菜水果茶饮点心,全书则又分 “瓜果情思”、“园蔬风韵”、“素食养生”、“茶饮点心”、“饮食杂谈 ”等五个部分。这套随笔收录了丕谟历年来所写的有关饮食的文章,因此无论用于闲情赏读还是专题研究,都能使读者一册在手而了无遗憾。
    需要说明的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十年中,上海的发展速度之快简直令人目不暇接,饮食行业同样如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天都有新店开张,每天都有旧店关门,加上市政建设、市容改建,丕谟笔下的一些酒家、饭店也有不复当年原址原貌的,比如坐落在曹家渡的原沪西状元楼,它的楼面早在前两年已被王家沙点心店盘下。考虑到丕谟的饮食文章着眼于吃出文化、吃出品位、吃出情趣,所以对于相关的文章,便依然保留原貌,不作调整,还望读者鉴谅。
    “不必大吃大喝,小小一盘蔬菜、一杯清茶,人生吃福,就在其中了,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够吃出文化、吃出品位、吃出情趣。”丕谟如是说。
    希望您喜欢这套“洪丕谟饮食随笔”。

                                       姜玉珍于新百尺楼东窗
                                              2006年8月10日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