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食寻踪》前言

    7月18日黄昏,洪波上百尺楼陪我,然后由北京通正律师事务所的黄伯胜先生开车,邀我和玉珍一起去天天旺茶宴馆吃饭。一听到天天旺茶宴馆,真可以说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了。天天旺最早开设在长宁区愚园路,后来搬到了吴淞路80号银波大厦的二楼。由于当时缘分未到,所以一直未能一晤茶宴馆老总刘秋萍女上;眼下黄律师穿针引线,说是刘总也久闻你洪教授的大名,所以今天洪波的爸爸洪承恩请客,特地安排到了这里。
    在天天旺茶宴馆的包房坐定后,小姐泡茶。黄律师请刘总陪我和玉珍在店堂里走走,见大堂当中有桌椅和琵琶,知道这是供艺人献艺的小小演出场所。又见四壁字画琳琅,虽算不得上乘,却也体现文化品位。最绝的是刘总收藏的那批奇石,真是名目繁多、美不胜收。
    刘总陪我们看完她精心收藏、引以为豪的奇石后,便引我们回到包房,品茶上菜。上菜前,先由身穿白底蓝布的小姐,为我们斟上黄山极品紫霞峰贡茶,接下来便上冷盆,小姐上一个菜报一个菜名,有三色茶糕、鲜茶腰果、芥末鸭掌、红茶牛肉、乌龙顺风、茶制鹌鹑蛋等八个,在桌上围了一圈。
    不久开筷,大家都不喝酒,“酒令人昏,茶令人清”,不喝酒吃茶菜,实在是一种品尝茶菜的高境界,否则烟酒一来,吞云吐雾,酒气熏人,便糟蹋了好氛围。开筷伊始,黄律师一句“红茶牛肉蛮好”,那厢他后来竟还被推选为上海食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
    丕谟以为,民以食为先,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维持生命,要努力工作,要享受生活,每天都要和吃打交道。生活差的人为维持生活吃口苦饭,生活好的人又翻出花样动脑筋吃这吃那,都是为口而忙。况且他本人既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浩劫,又恭逢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提高的人间盛世;既感受到吃的清苦,也感受到吃的享受,加之年华的老去,阅历的加深,情趣的转幽,对于吃的一道,自然又在经历中生发出不少的兴味,几多的感慨。比如在文章中,丕谟认为,吃鱼吃肉是福,吃菜吃素更加是福,“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由此不仅可以看出他个人的饮食脉络:尽量少吃和不吃猪、牛、羊肉,多吃水产、蔬菜、水果,多喝清茶,而且也体现了他励志奋发、专注事业的奋斗精神;还有他说古代何曾生活穷奢极欲,吃顿饭就要花上万钱的巨数,引得苏东坡作《东园》诗说:“秋来霜露满东园,莱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由此丕谟想到了中国人的吃,尤其想到久禁不止,一掷千金万金而无所痛惜,吮吸民脂民膏的公费吃喝之风,然后他极为愤怒地说,那真是该让人诅咒,被推上道德法庭的。从中则又反映出丕谟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化人忧国忧民的正直情怀。一滴水可以观照大海,一芥子容纳了整个须弥山,同样丕谟的小小饮食文章也折射了当今的社会风貌。
    今年暑假,承上海远东出版社的青睐,要将丕谟的饮食随笔结集出版,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于是本人便欣欣然地将丕谟所有的饮食文章梳理一遍,又经一番调整、补充,终于有了眼下这套“洪丕谟饮食随笔”。其中《上海美食寻踪》主要着眼于上海本地美食,全书分为“上海滩各地特色菜馆”、 “特色专吃”、“异国风味”、“素斋面点”、“美食街景”等五个部分;《文化食旅》主要着眼于上海之外的各地美食和世界美食,全书又分“各地美食”、“环球美吃”、“节令食俗”、“吃喝学问”等四个部分;《果蔬茶点录》由书名便可以知道该书主要着眼于蔬菜水果茶饮点心,全书则又分 “瓜果情思”、“园蔬风韵”、“素食养生”、“茶饮点心”、“饮食杂谈 ”等五个部分。这套随笔收录了丕谟历年来所写的有关饮食的文章,因此无论用于闲情赏读还是专题研究,都能使读者一册在手而了无遗憾。
    需要说明的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十年中,上海的发展速度之快简直令人目不暇接,饮食行业同样如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天都有新店开张,每天都有旧店关门,加上市政建设、市容改建,丕谟笔下的一些酒家、饭店也有不复当年原址原貌的,比如坐落在曹家渡的原沪西状元楼,它的楼面早在前两年已被王家沙点心店盘下。考虑到丕谟的饮食文章着眼于吃出文化、吃出品位、吃出情趣,所以对于相关的文章,便依然保留原貌,不作调整,还望读者鉴谅。
    “不必大吃大喝,小小一盘蔬菜、一杯清茶,人生吃福,就在其中了,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够吃出文化、吃出品位、吃出情趣。”丕谟如是说。
    希望您喜欢这套“洪丕谟饮食随笔”。

                                        姜玉珍于新百尺楼东窗
                                         2006年8月10日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