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提供数据的24家出版集团中,税前利润增长情况不容乐观。一是出现利润下滑的出版集团数量多:与2005年相比,有多达11家集团的税前利润出现下滑;二是下滑幅度大:11家利润减少的出版集团,减少幅度都超过了10%,利润下滑幅度超过20%的有6家,其中山西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的下滑幅度甚至达到或超过40%。
利润的下滑有客观存在的外部原因,因教材招标、限价等原因导致收入减少,25家出版集团共减少了10.11亿的收入,而2006年25家出版集团税前利润总额36.19亿元。其中由于教材降价而对利润影响较大的出版集团为:湖南、山东、河南、广东、四川等出版集团。
增长的特点和原因分析
(一)增长的特点
1.各主要经济指标大多数出版单位呈现全面上涨,但也有少数出版单位有所下降;2.在规模上集团呈明显优势,但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则是大社名社有明显优势;3.各出版单位之间的不平衡加剧,出版业分化呈现加速之势;4.中小学教材在经济增长指标中作用明显,市场化程度有待加强;5.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出版效益增长有明显作用。
(二)增长的原因
1.从总的增长情况看,大社名社的增长率要高于集团的增长率,可以说,大社名社不仅有较好的创利能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增长率靠前的出版集团包括北京出版集团(25%)、黑龙江出版总社(21%)、吉林出版集团(19%)、上海文艺出版总社(19.1%)。一方面主要是这些集团启动改革,改革的活力刚刚激发;另一方面可能也与这些集团的总体规模较小、基数较低有一定关系。增长率排在前列的大社名社的情况有所不同,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增长最快,与2004年相比,2006年高教社总资产增长66.15%,达到22.76亿元,净资产增长45.05%,达到18.75亿元,销售收入增长37.49%,达到11.81亿元,税前利润增长42.93%,达到3.07亿元,资产利润率为13.49%。不论是总资产、净资产规模,还是盈利能力,高教社在大社名社排名中都独占鳌头。
增长率较高的还包括外研社、科学出版集团等。上述这些出版单位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扩大出版资源,积极开拓新的增长领域,如高教社除了传统的理工科教材优势外,近年来大力进军高等文科教材、职业教育教材、社会考试等领域,其他几个社在中小学教材、经济管理等出版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第二,积极进行市场开拓,整合发行渠道,向市场要效益。例如,外研社和高教社都在营销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高教社的“蓝色畅想”更在图书销售领域影响巨大,产生了巨大的市场能量,促进了该社的销售增长。第三,积极探索内部体制和机制改革,他们在内部结构、用人机制、收入分配、绩效考评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多变革,通过这些变革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强化了企业的竞争力。第四,有一些在市场影响较大的拳头产品,如高教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外研社的《新编大学英语》、一条龙英语等。
存在的问题
1.个别出版单位主要经营指标幅度有所下降。
如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河北出版集团、广西出版、河南出版集团的造货码洋、发货码洋、销售收入、税前利润等几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像河南出版集团的税前利润下降幅度达33.63%,有的出版集团虽然销售额增长,但利润也在下降,如黑龙江省出版总社发货码洋增长21%,而利润却下降25.23%。广西出版、河北出版集团的利润下降幅度也在17%-18%。
2.集团总体利润状况不佳。
从上报数据情况看,集团的总利润只比上一年度增长0.68%,这固然有中小学教材招标的降价因素,但恐怕与这些集团刚刚组建,资源整合和减少内部交易成本还需要一个过程有关。如何通过集团化来减少内部交易成本、扩大规模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仍然是出版集团面临的重要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