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作为新世纪的起始年,中国音像业不乏可圈可点的崭新变化。从总体上讲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音像城”全部被关闭,盗版、走私光盘猖獗的势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遏制,市场秩序得到了一定的调整,正版重抬升势;忧的是——盗版现象依然大量存在,部分出版、复制、发行单位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内部机构改革步伐过慢……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音像业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困境,依然在“谷底”中艰难地跋涉。一年来,业内人士在为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苦苦地思索,大声地疾呼,希望音像这一新兴行业能在新世纪加快改革步伐,脱胎换骨,迈出新的步伐。 喜:正版重抬升势
回顾过去的一年,在音像出版方面,音像制品的品种内容更讲究精品化、品牌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活动中,全国音像出版单位倾情制作出版了一大批题材多样的优秀音像制品。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的选择 辉煌的成就》、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上海声像出版社出版的《伟大的复兴》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其发行立均超过了万张(盘)。9月中旬,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并开始实施的“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是音像出版界实施精品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它将引导音像出版单位出版更多优秀音像制品,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有人说,评奖是提高音像制品质量、生产精品的“加速器”。的确,在2001年音像出版界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优秀文艺音像制品奖”和“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音像制品奖”两次评奖活动中都涌现出一批高质量内容及制作水平的作品。如北京音像公司出版的《世纪携手共奏华章》、武汉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盘王之女》、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万荣翔舞台艺术系列》、甘肃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甘肃歌舞戏剧集粹》等文艺类音像制品;北京科影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宇宙与人》、中国人口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花季?雨季——送给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水轮机转轮的类型与结构》、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冬枣》等科技类音像制品均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出版、复制管理方面。新闻出版总署5月中旬在深圳召开的“全国光盘复制管理座谈会”上提出,加强对光盘复制行业管理,提高企业依法经营自觉性。对光盘复制行业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光盘复制厂加强自律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在出版管理方面,200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音像制品条码管理方法,及3月1日启用的新版音像制品防伪标识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了音像制品进入市场后的管理。
在市场管理方面,2001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将非法音像制品集散地——“音像城”全部关闭。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12月25日,2001年全国共关闭216家“音像城”,一些大、中、小城市的零售点数量被大大压缩。例如,河北省原有11000家音像制品零售点,到2001年年底被压缩只剩下3000余家。这些行动对正版音像制品的出版与发行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一年来,音像超市、音像连锁经营、音像电子商务及网上数字传播已初呈雏形。
打击盗版及海上走私光盘是2001年整顿音像市场的重头戏。8月28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与新闻出版总署等8单位联手在珠海举办的销毁走私盗版光盘1600万张的大型公开销毁活动;12月1日,文化部等有关部门在全国200多个城市集中销毁非法音像制品1830多万盒(张)活动,对走私盗版活动具有较大的威慑作用。据统计,2001年1至8月,广东省各海关共查获海上走私非法光盘2800多万张,是前一年同期的2倍多。使海上走私光盘的猖极势头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以上诸多因素使正版音像制品在2001年重抬升势。据有关部门调查,去年许多国内音像出版社的正版制品发行量比过去提高了近20%。特别是文艺类音像制品的发行量增长较快。例如,台湾歌手许如芸的第二张专辑唱片去年在内地1个月的发行量就达25万张,而她第一张专辑唱片在内地发行长达2年之久,发行量仅达12万张。
内地歌手韩红、羽泉、田展、陈琳等人的唱片专辑发行量甚至超过了港台歌手的作品。如火如荼的出版、发行国产电视剧VCD热,可谓是2001年中国音像界的一大亮点。中央电视台投资拍摄的40集电视连续剧《笑做江湖》,每集VCD的版权卖到了7万元(人民币),开出了以往所没有的280万元的“天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