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家应离群索居,锲而不合。海明威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中说,“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 所以,《老人与海》开端第一句就是:“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而作家的使命正是写作,不能想别的(因为当渔夫“正是我生来该干的行当”),而且只能靠自己(大鱼把船拖着走后,老人时刻想到有男孩在该多好,但事实上是不可能有人来帮助他),必须完成这杰作( 和鱼搏斗,宁死不屈),等到发现这杰作的伟大(他第一次看见鱼长长的身影时,还不大相信竟会那么大),更坚定了完成的决心(杀死了绑在小船一边) ,事后依旧保持着对创作的忠诚,转向新的挑战(鲨鱼一次次来袭),要全力保卫它,但一次次的努力都无济于事(无法不让评论家来糟蹋),最后尽管感到哀伤,杰作被毁,但获得了一个崇高的悲剧英雄的幸福感,知道这伟大的创作永远是属于他的。 其次,作者用钓鱼术的细致描写来印证技巧的重要性:出海前仔细准备 (平时小心保藏钓鱼的家什,小心准备鱼饵,把备用的那几圈钓索连接在一起),使四根钓索保持在正确的深度和位置上,比别人更精确。而技巧和灵感的关系可以从作者对老人的双手的描绘上看出。刚钓上这大鱼时,他的左手抽起筋来。老人不禁责怪起这只手来,并连连吃生鱼肉,盼望它早点复原来帮助他的右手。有一条谚语说:“左手是个梦想者。”它代表着灵感,是虚弱而难以捉摸的,所以老人认为这左手的抽筋“是对自己身体的背叛行为……是丢自己的脸,尤其是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右手则是又坚强又忠诚,代表着训练有素的写作技巧。他当初在卡萨布兰卡一家酒店里跟那个大个子黑人比手劲时,坚持了一天一夜,最后就是靠那只右手取胜而赢得“冠军”这外号的。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和艺术品逐渐合二为一。老人把鱼绑好在小船一边,在归程中想道:“我们像亲兄弟一样航行着。……是它在带我回家,还是我在带它回家昵?”这说明这时他和死鱼已成为一体,杰作成为作家的一部分了。所以当鲨鱼摧残死鱼时,老人“感到就像自己挨到袭击一样”。而杰作的命运正跟这死鱼的一样,总要受到摧残,只有艺术家心明眼亮,早看出了这一点,但又明白只要完成了杰作,它就成为一个既成的事实,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永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对待这种杰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作家中有些同行,将理解它的重要意义正在于为他们树立了榜样,给他们以启示。有个渔夫量了这死鱼的残骸,叫道:“它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这使在场的渔夫们认识到老人这场搏斗的艰巨,受到磨难之深。而另外有些不知好歹的人,却附和着批评家的意见,用言语来糟蹋杰作。本书最末页上,作者特意通过一旅游者之口,说什么“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形状这样美观的尾巴”。她把大马林鱼的残骸错当为鲨鱼时,混淆了是非,把破坏杰作者当做杰作本身,竟反而尊崇破坏者。这是个莫大的嘲弄。 一个作家对事物的远见,海明威认为是最最重要的,是作品的来源。在本书中他以狮子为象征。老人开头时处于失败的境地,被人蔑视,靠梦见狮子来做精神支持,在磨难最难熬的关头,他想,“但愿它(指那大鱼)睡去,这样我也能睡去,梦见狮子。”后来,在海上最后一个夜间,他终于睡着了,又梦见了狮子。作者就是用这种形象来说明艺术家必须保持个人的远见。他在《书面发言》中写道:“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