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斧头,不为鱼肉

  华尔街被投资者形象地称为绞肉机,其形象比吴敬琏比喻的中国股市好不到哪里去。能从中全身而退的,寥寥无几。所以当安迪·凯斯勒从华尔街的股市绞肉机中死里逃生之后,难免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一样,感慨万千了。

  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带给人的诱惑太多,比如说对一个研究分析人员来讲,可能替将要上市的公司多多美言,就能给市场造势,从中获取远高于研究费用的中介费。或者说干脆就从分析师转为承销者,摩根士丹利就是这种模式的始作俑者。凯斯勒亲身经历过这一过程,只不过他没有与奎特隆同流合污。奎特隆在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投资银行时涉嫌违规操作,遭到纽约州总检察长斯皮泽的调查,他在2003年被指控妨碍司法调查工作。

  实际上,凯斯勒目睹的事件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上演。凯斯勒的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书,提供了另一个透视华尔街的角度。对中国的散户而言,可能有个人的精准分析,但这一部分市场并没有发展起来,所以散户不会为研究买单。即便是在华尔街,分析师凯斯勒的客户也主要是机构投资者。

  按照“有奶便是娘”的老话,是说你拿谁的钱就应该为谁服务。对于华尔街的分析师来说,是投资人付钱购买你的分析,因此分析必须为投资者服务,而不是其他。显然,华尔街的诱惑太多了。所以就有分析师为了额外的利益而屈从于投资银行的业务人员。投行业与分析业是分工使然,但推荐投行即将承销的股票或者即将增发的公司,是更有利可图的,因为中介费远远高于研究分析所得。所以格鲁伯曼以及奎特隆等人都心动了。而一旦你涉足这一模式,想要全身而退就非常困难了,沦为婢女的可能性倒是大大增加。

  格鲁伯曼和奎特隆都曾经是华尔街名噪一时的分析师,是这些研究领域内的旗帜。华尔街把一个领域内排名第一的分析师称为“斧头”。作为一个分析师,斧头是最好的赞誉。而一旦脱离了独立研究,为投资者以外的人说话,那么你就会很快沦为“华尔街的一块肉”,放在砧板上任人宰割了。格鲁伯曼和奎特隆都难逃斯皮泽的调查。等待他们的是巨额罚款和铁窗生涯,这或许是“华尔街的肉”的最悲惨下场。

  凯斯勒与上述两位关系颇为密切,并且有共事的经历,何以能出污泥而不染?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凯斯勒看得清楚,一旦分析师脱离了自己独立分析的立场,那么其分析师的生涯也就到头了。实际上,凯斯勒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就是自己去做投资人。由于他的“斧头”经历,凯斯勒不同于其他的分析师,他较为关注新兴领域并且关注长期成长的公司,这一风格与巴菲特类似。凯斯勒的基金曾一度达到全美盈利率排名第四,他也从一位优秀的分析师成功转型为杰出的基金经理。

  从分析师到投资者,凯斯勒由于自己有亲身经历,因此也更容易看穿一个分析师是不是真正基于自己的立场在表达看法。加上凯斯勒原本是在AT&T做技术的,对于行业的了解也让他个人在分析上有独到之处,转为投资人之后,对这个行业的把握也胜他人一筹。由此,他能有优异表现,并不意外了。

  凯斯勒通过亲身经历为读者讲述了怎样坚持自己的观点,为广大投资者服务,而不是为投资银行的经营管理者服务。事实证明,在一个严格的管制体系中,坚持独立研究的最终能避免沦为婢女,而倒向投行的那些曾经炙手可热的分析师最终难逃法律的惩罚。从分析师到基金经理人,凯斯勒的传奇人生加上诙谐的文字、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商业书而是一本精彩的小说。翻阅本书,就像与凯斯勒一道经历了华尔街惊心动魄的资本之旅。这一旅程揭示了在华尔街的生存之道:假如不能为“斧头”,也应该避免成为“华尔街的肉”。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