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膨胀带不来巨额盈利

    尽管银行卡跨行交易量迭创新高,各银行发信用卡数量也日长夜大,但是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仅仅是规模上的迅速膨胀恐难在近期带来多少盈利。

    “现在信用卡年费很低,还有免费的趋势,循环信贷总量也很少,主要靠特约商户支付的刷卡手续费赚钱,但是这个比例太低了。”一位曾在美国生活多年的银行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国内刷卡手续费多为1%,大额消费还有手续费上限,即使按1%计算,其中银联要拿走0.1%,不是本行的POS机的话还要支付0.2%,各银行基本上要拿出刷卡金额的0.25%来搞有奖积分活动,发卡热情高的银行还会高于这个比例,综合计算下来,发卡行能到手0.5%就很不错了。这点收入用来支付网点的维护、人员经费、给发卡中介的回扣等,肯定是入不敷出的。美国的信用卡公司主要靠循环信贷赚钱,而特约商户的佣金最高达5%,中国人都算好了日子还款,偶尔被收了利息能发贴子到论坛上抱怨好多天,银行还怎么赚钱?”该人士说。

    他还表示:“现在大家热情高涨地参与发信用卡,一是因为国际发卡组织每发1张卡会给一笔赞助费,二是因为大家看好未来的业务发展,还有一个原因大概就是攀比,竞争对手天天在报‘发卡总数超××万’,我这里老没动静,行长当得没面子。”

中国市场赚钱难
    近日,银行业研究顾问公司Lafferty Group的一份研究报告在中国引起了广泛讨论,也部分印证了上述人士的看法。该报告称,争相进入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西方国家的银行有可能发现,2010年前它们可能无法或几乎无法盈利。

    该公司推算,中国各银行去年在信用卡业务上的税前亏损达8400万美元,并预测说,如果当前这一趋势继续下去,2010年的亏损可能猛增至逾10亿美元。“我们发现,令人吃惊的是,西方国家的银行已在中国银行业投资了约250亿美元,目的基本上是想创造消费金融业务,而无论是现在还是近期,我们看不到银行在中国盈利的前景。” 该项目的分析师詹姆斯巴克利说。

    麦肯锡2006年初的数据统计也显示,尽管目前中国的信用卡持卡人数已经从2003年初的300多万人猛增至现在的1200多万人,发放的标准信用卡将近2000万张,可是如此蓬勃的市场增长速度,并没有从国际信用卡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账本上显示出来。

    这两份国际报告的共同出发点是: “中国市场有很高比例的无利客户,他们每月还清全部账单,同时商户支付的费用也很低,且还在下降。”

    区分所谓“无利客户”与“有利客户”的标准就是他们是否使用“循环信贷”,即客户无需在收到信用卡账单时一次性还清所有款项,而只需每月交付一个最低金额还款数目,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客户的还款压力,同时也直接刺激了消费。当然,客户要为此支付一笔利息。根据麦肯锡的统计,在国外成熟市场例如美国,利息收入可占信用卡业务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而这恰恰是勤俭节约惯了的中国人所难以接受的。

    中国目前的状况是,年费收入是中国信用卡市场的最主要收入来源,平均比例高达55%; 其次是利息透支收入,平均比例为22%; 第三为刷卡手续费,平均比例达到16%; 最后是平均7%的其他收入。

    据麦肯锡公布的《2005年中国信用卡市场调研报告》称,目前中国一半以上的信用卡客户不能给发卡行带来盈利,只有2%的客户经常使用循环信贷。长此以往,中国信用卡市场有可能全线走向亏损。

美国人也学会勤俭度日
    实际上,“无利客户”不仅在困扰中国的银行和信用卡机构,也在日益困扰美国人。一项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维萨、万事达、运通等美国银行卡巨头虽然盈利都在继续增长,但是借记卡盈利的增速远远高于信用卡,原因是美国人今天偿还信用卡欠款的积极性比以往要高得多。  

    美国人手里现有7亿张左右的信用卡,信誉符合标准的消费者人均持有5张左右的信用卡。不同机构的循环利率在9%到30%不等。在不少美国人被信用卡“高利贷”长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同时,信用卡利息却为发卡公司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如世界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花旗集团,2005年246亿美元净收入中的17%来自于经营信用卡业务。美国银行业去年仅从信用卡业务中赚的钱,就高达306亿美元。统计表明,美国消费者的大量可支配收入,被迫成为还债款项,去年四季度美国消费者单用于支付各类债务的款额,就占可支配收入的13.86%。

    然而,近一两年来由于金融产品的进一步多样化,加之深陷债务的美国人开始聪明起来,信用卡公司开始面临新的挑战。2005年,银行从信用卡经营中获得的盈利额与2004年相比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了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降幅达3%。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