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卡人来疯”引起风险集聚

    信用卡在中国的推广、普及显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中国的好事因为“人来疯”被做坏的也不少。今天的这组文章就是想在歌颂形势大好的前提下也给业界提个醒。

    我有一个亲戚,曾在上海一家“发卡公司”上班,几年前她告诉我的所见所闻令我头一次对这个行业感到一丝担忧。

    他们公司当时代理了上海3家银行的信用卡发卡工作,员工有30多人,底薪每月500元,发掉一张卡银行给公司30元,公司看工作量给个人10到15元不等。员工们基本就是到闹市区、地铁站里摆张桌子拉人,拉高端客户根本没机会,主要就是发卡给月薪1000多元、日子过得紧绷绷的人,而这些“目标客户”的状况其实申请不到卡,为发卡就撺掇鼓动他们乱写收入状况。后来发卡还给礼品了,这下发卡更容易了,直接告诉对方,你填了单子办了卡就拿礼品,礼品到手你就销卡,咱俩都高兴。

    我估计,类似这样的公司在上海绝不会少,而它们发展的客户多半都是“无利客户”。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那个公司的老板财务紧张,经常到发工资日兜里没钱,可是他都舍不得拿自己的信用卡付费取现金,却想出一个高招: 搞定了某国营大商场的一个收银员,每当客户拿现金买东西,收银员就偷偷拿他的信用卡结账,以此免息套现!

    几年过去了,我想凡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生活的人,多少都会遇到几次街头拉人发卡的经历吧。追求发卡规模本无可厚非,但是走到了这样的极端就出问题了。

    今年8月26日,在“中国信用卡产业观察与测评研讨会”上,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助理彭千曾指出,尽管信用卡是一个规模化的产品,发卡量越大效益会越高,但是经常看到有的银行只发行100多万张信用卡也会非常赚钱的情况,如花旗银行在中国台湾地区信用卡发到150万张左右,从盈利上来讲却是全台湾最赚钱的信用卡。

    而正好相反的教训是2003年底韩国的信用卡危机。当时,韩国最大的信用卡公司——LG信用卡公司由于缺乏流动资金,被迫向持卡人停止了现金预付业务。这已是两年来韩国第四家遭遇危机的信用卡公司。而此前韩国信用卡行业正经历了市场高速膨胀的阶段,2001年每个年龄在15岁以上的韩国人平均使用4张不同的信用卡,拥有10张信用卡的人数也已超过23万,全国有1亿张信用卡,韩国也被认为是亚洲乃至世界上使用信用卡最多的国家。然而,不分资信和财务状况的发卡行为造就的只是虚假繁荣,2002年,信用卡公司就出现了2616亿韩元的大窟窿,2003年更超过5000亿韩元,2003年9月末,350万韩国人未能按期还款,占韩国工作人口的16%。 

    中国的消费者现在正在享受各银行和卡公司合力打造的“信用卡蜜月期”,办上一张卡就可以拿几重礼品,逢年过节还有“买多少送多少”的活动,问题是这样的蜜月能维持多久?蜜月之后剩下的又是什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