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案头有一本发黄的老书《暴风骤雨》,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月北京第12次印刷的版本。当时的这本书不仅是繁体字,而且还是从右向左翻的竖行排版。而几天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潘凯雄的办公室里,我又见到了还散发着墨香、最新版的《暴风骤雨》,这本书已经有了非常讲究的封面设计,并被作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推出。
坐在我对面的潘凯雄身着一件淡粉色的衬衣,显得充满活力。
无论是从上世纪50年代《暴风骤雨》等一批新中国的长篇经典小说,还是到后来引进《哈里·波特》系列丛书并创造销售量达700多万册的出版纪录,作为一家有55年的老牌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从来没有给人苍老和落后的感觉。
“在新时期以前,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集中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出版资源,这是让其他兄弟出版社所羡慕的。”潘凯雄说,“但是,掌握在手里的资源只有用好和激活了之后才是资源,把已有的资源放到那里不用或不会用,资源就不是资源,它会慢慢流失,品牌也会渐渐消耗。”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人民文学出版社从1999年开始就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即一手抓原创和畅销书的开发,一手把已有的资源赋予与时代相配套的手段、理念,对已有资源进行激活和重组,和当下读者需求进行挂钩。
潘凯雄介绍,在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中学文学名著必读丛书》,28种名著和名著选本入选其中。到了2003年,这套丛书经过调整和再次整合,变成了《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丛书扩充到50种,而今年再次修订之后的该丛书已经达到了60种之多。
“像厨师做菜一样,这套丛书的内容是现成的,我们要做的只是给它注入新的理念,并和当今教育发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配套。”
同样,有了这种变通和灵活的思路,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外国文学名著名译插图本》,共计120种,这套书对于几百年来的外国文学名著进行了一次大的梳理,入选丛书的名著所配插图几乎都是原版的,个别难以找到的原版插图的书特意请了国内一流的画家进行创作。
本着这种思路,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新中国文学的发展上也出版了三套颇有影响力的丛书,这些书在重新审,定新鲜亮相的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比较有价值的文本和资料,搭建了新中国文学的档案库。
据了解,这三套丛书中的第一套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这套书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1966年)出版的重要长篇小说,这些小说的题材涉及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内容,他们以特有的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并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流传至今。与此同时,和读者见面的“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这套丛书大致代表了中国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准,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荟萃名家名作,每位作家只选取一部具有标志性且是最佳版本的作品,部分作品由作者进行了修订,使其具有了定本的意味。唐浩明、韩少功、余华、柯云路、叶辛、阎真、海岩、池莉等25位作家的作品尽收其中。第三套丛书是茅盾文学获奖作品全集,到目前已经出版了26种书,除了张洁的《无字》以外,六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尽收其中。再加上同步推出的当代诗歌、散文和纪实文学丛书,这个大书系总体的出版量已经超过百部。
潘凯雄告诉记者,对于畅销书,出版社也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简单的以市场标准来衡量一切。此前,他们出版的《白鹿原》和《尘埃落定》的销售量都已经达到100多万册,而去年杨志军的《藏獒》一书的发行量已经突破40万册。还有近两年接连推出的丹·布朗的作品《天使与魔鬼》、《数字城堡》和《骗局》的销售量也都十分可观。
“我们希望推出的书能够在文本和文学上有独特的地方,尤其是能够对某一文学门类有独特的贡献,因此国外的一些推理小说、悬疑小说我们也大力引进。”潘凯雄说,对于畅销书我们保持理性和冷静的态度,尤其是不参与市场的恶性竞争,出版业要想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序有规则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