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曾宏燕女士写的《上海巨商黄楚九》。这本书篇幅不小,三十八万字;印数也不少,2004年5月第一次印刷,就是一万册。黄楚九是作者的太外公。黄楚九的一个女儿嫁给作者的祖父。因此作者掌握的资料详尽准确,对黄楚九的一生用完全客观的态度叙述,没有因为是自己的祖先有所隐讳。
我本姓郁,我的家族是上海土著。我的祖父的祖父弟兄俩,鸦片战争以前就从今天的上海郊区乡下到了上海城里经商。兄长成了上海首富,是名副其实的上海巨商。弟弟也就是我的祖父的祖父,给他的哥哥打工。我的祖父的祖父的哥哥富了两代人,黄楚九和胡雪岩都只富了一代。
黄楚九的善于做“有意想不到的效力”的一种叫做“百龄机”的药品广告宣传,在上海几乎人人皆知。我在没有看这本《上海巨商黄楚九》之前,不知道,也没有听说过飞机从空中撒百龄机传单的事情。我只看清楚黄楚九善于喊出能够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广告词。“有意想不到的效力”在这一句广告词既能有给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同时也不会给人以夸大宣传的把柄抓到别人手里。这是非常聪明的人才能做出的事情。
我的伯父也是一个商人。我十五六岁在中学半工半读时,就给我的伯父办的小“化学工业社”当技师,开发产品。黄楚九是我心目中的学习榜样,也是竞争对手。当时上海市面上白木耳销售情况很旺,也卖的起价钱。白木耳又称银耳,黄楚九开始推出一种叫做“金耳”的产品。我从他那里买到一些“金耳”一看,就看出它是用黑木耳漂白制造出来的。于是我也就用过氧化氢处理黑木耳,做出的东西我看和他们作出来的金耳差不多。不过我转脑筋一想,广告做不过黄楚九,成本销路也没有把握,就放弃了。不过后来黄楚九那里也没有继续开发金耳这种产品。
由于以上所说的那些,关于黄楚九我不陌生。所以我在看到《文汇读书周报》发表关于黄楚九的文章的时候,我就写了一篇《我也想写几句黄楚九》。
但是我知道关于黄楚九的事情的确很少。看了这本《上海巨商黄楚九》之后,我发现有许多重要的事情原先我完全不知道。有些事情我的理解不对,或者理解得有不准确的地方。我不知道黄金荣在大世界问题上给黄楚九施加的压力。
黄楚九从制药、卖药,办中法大药房,后来扩展到娱乐业。先办了一个中国第一个屋顶花园——楼外楼,又办了中国第一家综合性的娱乐场——新世界。最后又办了著名的中国第一家大游乐场——上海大世界。大世界在上海非常有名,而且有很大的创造性。书中有这么一段:“前几年,海外《星岛日报》曾有人撰文:《大世界——中国的迪斯尼,但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则对我(这本书的作者曾宏燕自称)说:‘大世界就是大世界,它是中国的,它与迪斯尼不同!’于先生所说极是。又何止是不同,大世界先于迪斯尼诞生,是中国人创造了大世界这种综合性娱乐场。海外人士的如此比拟,皆因迪斯尼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而大民办却是在饱经创伤之后,衰弱不堪。中国的文化被隐没的,又何止是大世界。
“至今矗立在上海延安东路西藏路口的大世界,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虽然,因为缺乏精心的维护,它已老态龙钟,没有了当年的风采,但在它那沧桑的褶皱里,我们可以读到它曾有的厚重的阅历,想象它当年称雄沪上的风光。
“在我埋头于‘故纸堆’找寻大世界当年身影的过程中,我开始重新认识它,这是我探寻历史的重大收获。”
黄楚九搞房地产失败、导致他所创办的日夜银行倒闭,使黄楚九的最终破产这样的大事,我也一无所知。这本书中叙述的青少年黄楚九的故事,以前我也完全不知道,对我来说这是崭新的知识。这一段经历可以用来说明,黄楚九后来何以从行医卖药起家,是因为他的父亲是祖传眼科医生。他家在浙江余姚。去上海行医,诊所在离城隍庙很近的老北门。对青少年时期和走向失败的黄楚九,我都不知道。现在我读完了《上海巨商黄楚九》这本书,我对那时上海滩上的事情了解多了许多,丰富了我对上海的知识。也许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比较容易看得懂,容易判断所写的很高的真实性。它是一部文学作品,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我读这本书是把它当作近代历史书来读的。当然我也可以从中得到欣赏阅读文学作品的乐趣。不过从欣赏的角度来说,我有一点小意见:如果能压缩几万字,我想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