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显著也有不足——外地同行谈上海图书交易会

13号是2003年上海图书交易会的最后一天,虽然直到下午最后的成交数字还没有出来,现场展位前的人们正忙碌着打包,但有些混乱的局面中仍透出一派喜气洋洋。几位外地同行对本届交易会直抒己见。

    夺得订货码洋第一名的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李春凯感触颇多。他说:“上届我也参加了,但感觉这次无论是从组织还是规模来讲,比上届都要做得好。虽然说总体规模不如北京,但由于时间选择恰当,季节很不错,一下子来了这么多观众,真让我们开心。也可能是非典过后大家都憋着一口气,现在都舒展开了。”

    对本届图书交易会,一些出版人士也指出了不足。他们说,现在的图书订货会的订货功能相对以前要弱些。因为我们平时的业务就做得比较好,一般来说新书都会在第一时间抢先推出,不一定要集中在图书订货会这几天。以后组委会能否区分一下交易会的参与者,不要让书店和普通读者一起进场,这样会让出版社分不清对象。他们希望下次交易会能把书店方安排在第一第二天,读者安排在第三第四天。

    中国出版集团的缪大健认为,图书交易会的展示和交流的功能还有待加强,因为书店只是交易会参与者的某一部分,并不代表全部。他希望交易会的参与者还是要多元化。有些出版商希望图书交易会的定位就是交易和营销,读者少点不要紧,书店到了就可以了,缪大健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