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中国出版集团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集团成立五周年,集团完成转制后的第一年,改革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1月25日至26日在京召开的中国出版集团2007年工作会议,总结了作为拥有众多品牌老社的市场主体,在五年改革发展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理念:多出好书,挺拔主业,集约经营,鼓励创新,不仅是中国出版集团五年实践和今后一段时间坚持的方向,也是其按照中央要求成为中国出版业“航母”的价值取向。
立足主业谋求创新
’06双效业绩稳步提升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总裁杨牧之在会上总结了集团2006年工作。2006年,集团积极推进改革和转制工作,加快发展,努力发挥集约化经营管理的效能,生产经营双效业绩稳步提升,呈现出实力壮大、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主营业务比上年同比增长3.13%(比2002年增长45.07%);合并资产总额同比增长5.42%(比2002年增长14.17%);所有者权益总额同比增长6.38%(比2002年增长39.66%);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8.95%;共生产各类出版物9859种,总品种同比增长11.81%。平均再版率52.05%,同比增长近3%。图书总品种7915种,其中,新书4317种,重印书3598种。总印数1.29亿册,用纸约128.3万令。音像电子出版物共计1900种,报纸3种,期刊41种。在人民出版社划出的情况下,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的占有率持续保持第一,为6.76%。
杨牧之指出,集团2006年工作实现了重点突破和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一是积极攻坚,扎实推进集团整体转制。在争取转制政策和必要条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争取到了转制的部分资金支持,在争取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有了进展,制定了转制相关政策制度,完成了集团公司进行工商注册的各项准备工作,工商注册登记正在办理中。二是挺拔主业,突出重点,确保“两个效益”的提高。集团出版物在党和国家重大政治文化活动、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及其他重大出版活动中表现突出。集团在一些重要评奖活动中继续获得较好的成绩。尤其可圈可点的是,在北京香山成功举办的“图书选题创新论坛”受到了业内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中国出版集团畅销书推广计划”的实施获得了较好的行业影响和销售业绩。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市场。集团图书版权贸易成绩显著,在第58届法兰克福书展上首次实现版权贸易顺差,在外向型图书的策划出版方面加大了力度,与国际上有影响的多家出版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国际书展业务和涉外业务成绩突出。四是应对挑战,创新思路,重点突破,提高集团的发行水平。集团发行企业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结合集团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和实际运营情况,对海外网点做出了初步规划。五是加强财务规范管理,开展资本经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规范集团财务管理,逐步推进资金集中管理,积极稳妥开展融资担保,资产经营取得了新的进展。六是以人为本,以确保稳定为基础,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七是开发重点科技项目,提高信息化水平,努力推动产业升级。八是发挥党员核心作用,稳定职工思想,建设和谐企业文化。
杨牧之表示,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亟待改进加强之处。主要是集约化经营有待加强,集团整体规模不够大,出版物品种不够多,国内发行业务面临很大困难,海外销售网络建设推进不大,困难企业实现脱困的问题还相当严峻。
正确处理六对关系
五年发展奠定基石
杨牧之说,集团自2002年4月9日成立以来,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开拓前进。回顾总结五年来改革发展的经验,全面推进集团的各项工作,争取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摆在集团党组面前的重要任务。五年经验归纳起来,在于正确处理六对关系:
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正确处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关系。集团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科学制定了一系列既积极又稳妥的改革措施。在实现“三统一”方面,既坚持原则,又循序渐进,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和成员单位领导班子年度“双效”业绩考核,既大力开展集约化经营,实施了《大中华文库》、《中国文库》等重大出版项目,又明确了成员单位作为子公司自主经营产品的权利和责任。
深化改革,推进转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集团制定了有利于加快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科学制定企业劳动人事用工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各成员单位内部经营活力有很大增强。在改革转制具体实施过程中,争取到了较多的有利于集团发展的政策和必要条件。特别是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切实做好员工自身权益的保障工作,建立和完善保障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改革工作配套进行,确保转制平稳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