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单看“丛书”开列的49种书单,着实令人兴奋,因为有不少好书借此进入了中小学生的阅读视野。比如,经典古诗文得到了特别重视,《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三种书就是新推出的品种,曲辞优美的《西厢记》也有幸“上榜”,体现出了时代的开放性特征。而且,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已不再被忽略,该套书中收录了两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古华的《芙蓉镇》和阿来的《尘埃落定》。
两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曾经出版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28种,这套书成为很多中学生课外读物的首选书。新出版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囊括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中的27种,提供了一份“扩容”的阅读书单。倘若这套书仅仅是作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那是应该拍手叫好的,因为这一定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让他们领略到阅读的无限乐趣。
但是,问题来了。这套丛书名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出版说明里,还特意指出这些书均为“新课标所指定”,并强调说《语文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给人的感觉是,对这套书的阅读带有着一定的“强制性”。
于是,我的欣喜感觉倏忽间消褪了:如果这些书真是“新课标”所规定的“必读书”,要“强制”阅读,并要进行“考核”,对中小学生而言,这该是多么沉重的负担啊!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自由自在的阅读(即所谓“闲读”),才是最快乐的;一旦与教学、考试联到了一起,那乐趣就大打折扣了。我们还有过这样的经验:学生时代,新学期伊始,当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语文课本刚发下来时,里面的好多文章都是那么惹人喜爱;但学期结束,一场接一场的考试过后,书里经过细细“分析”的文章再也提不起我们的兴致了。现在印行的这么多好书,如果采取的也是“强制”阅读的方式,再好的美文也有可能变得味同嚼蜡——无论对于出版社还是对于作品本身,这都是一个不可低估的损失。
为了弄清原委,笔者重点查找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与学生阅读相关章节的内容,细读之后,不禁暗暗松了口气:“新课标”中的确列举了一串书单,但“新课标”明言,那仍是对学生“课外读物的建议”,仅供“参考”而已。
除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这一版本,有多家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另一套“新课标必读书”的制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据说这套还未出炉的丛书将另立其他几本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必读”。这一做法在“新课标”中可以找到依据——关于当代文学作品,“新课标”做出的规定是:“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可以想见,如此一来,将会衍生出多少不同版本的“新课标必读书”啊!
长期以来,由于利润丰厚,教辅书出版是一块各家出版社当仁不让争相分割的“蛋糕”,可以预料,“新课标”的出台,必将催生新一波教辅书的出版热潮。笔者期望在以“新课标”的名义出书的时候,慎用“指定”、“必读”等字眼,不妨使用更为准确的“推荐书目”的称谓;期望出版界不要歪曲了“新课标”的本意,变“减负”为“加压”,真正“将阅读的乐趣还给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