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包烟还是买本书 众人再议书价到底贵不贵

    当下,老百姓提起书价往往只有一个字——贵,而那些写书、印书、做书、卖书的人却都在抱怨图书生意赚钱越来越难。这不禁使人纳闷:中国的书到底贵不贵?书业利润被谁吃了?

打一折能卖书还说书价不“黑”?  记者在2006上海书展上采访了不少购书人,至少八成的读者都觉得现在书很贵。而这次上海书展最大的诱惑就是:10元一张门票可以买到上万种八折图书,而且每天还有许多品种“废纸价甩卖”。

  扛着一套《话说中国》的章建晨说,这套书原价1100元,去年书市八折热卖,他还是觉得贵,今年降到720元他才咬牙下手,不过还是觉得不便宜。

  记者发现,书展上有一套装帧精美的儿童读物《了了看世界》,原价赫然标着218元,现在销售人员吆喝着30元甩卖。一位带孩子来买书的家长正准备付钱,她说:“现在书价吓人,动不动上百,但这里这么便宜,看来本来定价就很‘黑’!”

  那么,中国的书到底是怎么定价的,有没有个谱?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张宏告诉记者,1993年后,经国务院批准,大部分书的定价放开。但中国目前图书定价基本是“按纸论价”,传统按印张定价,现在一个印张在两元左右。其实把所有的书都统一按印张定价并不科学,严肃的学术书怎么能和花哨的畅销书一样按纸卖呢?现在越来越多书已经尝试按市场定价。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指出,书价的不合理正在于定价机制不健全,该贵的书不贵,不该贵的书却出奇的贵。而且还有不法书商在其中浑水摸鱼、虚高定价,将本已脆弱的书市搅浑,愈加使读者觉得书贵的没谱。

书业是根“紧巴巴”的利润链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语出惊人:“做出版之前,我是读者,我也觉得书贵;干了出版,我才真的体会到,中国的书不是太贵,而是太便宜!”

  当代世界出版社发行部主任李国振给记者拆解了这根书业的利润链:一般来说,每本书的印刷成本应控制在25%-30%,稿费或者版税占8%-15%左右,出版社管理成本占6%,总的出书成本在40%上下,而出版社给一般批发商的出货折扣为六折左右,大批发商的利润在5%-10%,零售门市的利润空间在25%-30%。

  广东联合图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叶芳分析,首先,中国的这条书业利润链看上去零售利润最高,但是小零售店辐射面有限,经营困难。做大了,房租、水电、管理成本增高,投入大、风险也大,而且市面上没有几家不打折的书店,打折竞争不仅挤压了书店的利润,也给读者造成书价虚高的坏印象。其次,批发商风险最小,但竞争激烈、利润有限,有时受两头挤压。然后是出版社,看似有近20%的利润空间,但风险非常大,书一旦滞销,书商便将书全部无条件退给出版社;除此,出版社还要承担书商、书店的诚信风险,鉴于目前平均17%的退书率,出版社能保住6%-8%的利润就上上大吉了。而印刷厂就更加惨淡经营了。

  “中国的正规书业不是暴利行业,而是薄利、甚至微利行业。”“九久读书人”的高级编辑彭伦说,“读者觉得书贵也是观念问题,中国一本书的价格相当于买一个汉堡、抽一包烟或者坐一次出租车,正常的书价并不是贵,反而是太便宜,以至于中国书业发展缓慢。”

  书的利润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上海大雅文化总裁王仁定说,做书的利润一般遵循5000册的分水岭,印数5000册以下的书就甭想赚钱。其实一本20元左右的书就算卖一万册,出版社也就赚一万多元。

抽包烟还是买本书?这是一个问题  抽一包烟还是买一本书,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感叹道,在中国买一本书的价钱差不多相当于买一包还不错的香烟,但精神产品和香烟两者的价值和产生的影响又相差多少呢?关键是中国的社会发展似乎还没有整体进入消费精神产品的层面,这就是大多数人觉得书贵而不抱怨香烟贵的原因,说起来让人痛心。

  说到书价,业内人士都纷纷叫冤。书店苦,批发商也苦,出版社尤其苦,印刷厂最苦——这好像是考察了书业利润链得出的结论。但上海书刊发行业协会会长张金福也曾表示,书业的利润在30%左右,相对于其他行业,利润率非常可怜。

  朱杰人认为,中国的书根本就不贵,而恰恰相反。正因为中国书定价太低,影响了中国书业的整体发展。刚从沪港年会回来的朱杰人不无叹息地说,香港书店八成以上的市场都被台湾书籍霸占,大陆书籍只有可怜的区区一成左右,归根结底,不是我们的书不好,更不是写书人、出书人的素质低,恰恰是因为书卖的太便宜,利太薄,书商根本不愿意做。要知道,同样一本书,台湾版要比大陆版贵10倍,而外国图书要贵更多。

  从事版权贸易的资深人士也说,正是因为我国书价定价偏低的问题,阻碍了版权贸易的发展,导致很多书根本走不出国门。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