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奴”的本质--盲目实践信用经济

    二是信用额度被无限放大。在信用卡审核方面,商业银行之间尚不能完全联网,于是造成的一个实际情况是某人可能在A银行申请了2万元的信用额度,这已经是根据他的收入状况所能拿到的最高信用额度了,但B银行对这个情况并不知情,它很快又批了15000元的信用额度。同样的做法,几家银行下来,同一个人达到的信用额度可能超过10万元。

    由于信用额度通常超过自己收入的4倍甚至5倍,消费的随意性就很容易造成“超支”,于是不得不动用起银行提供的“最低还款”服务。殊不知,如此一来,就掉入了循环信贷的“陷阱”。每天以日息万分之五的利息向银行借贷,如此本息累计,自然不堪重负,最终沦落到“卡奴”的悲惨境地。

“卡奴”年轻化值得全社会担忧
    更加让人担忧的是,这些“卡奴”大多为年轻群体,一些尚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也占据了其中的很大比例。这更加预示着信用卡危机正在逐步显现。

    某海外理财专家给沪上大学生做讲座,谈及理财,第一个建议就是“抛掉你手中的信用卡”。

    然而这又谈何容易。从去年开始,多家银行相继将信用卡“圈地”运动打入校园,普通本科生可以轻松获得1000~2000元的信用额度,研究生信用额度达到3000~4000元。尽管在海外,大学生已经被证明是用卡风险比较高的群体之一,但国内信用卡经营者的思路显而易见,“只要从中培养出5%的用卡高端客户,就已经实现目标了。”某信用卡中心高层如此分析。

    纵使银行可以承担风险,信用卡对大学生的影响却非同小可。和海外不同,我们不是重视财商教育的国度,可能直到读大学,父母都不会教导子女怎样花钱。一旦信用卡把大大高于他们消费能力的信用额度摆到这些学生面前,所带来的刺激和兴奋随即就会被疯狂购物所替代,他们拥有了过去无法拥有的东西,却也拥有了过去从来没有拥有过的债务。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透支消费的习惯将持续到他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生活。如果长期都是在入不敷出的状态下靠信用卡举债度日,那么很有可能在不久的未来,成为社会的新“卡奴” 群体。

    鉴于此,有教育学家建议把财商教育的内容早日放进高校课堂。他们认为,应该根据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特点进行财商教育,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此外,成立各种形式的保持和弘扬民族节俭精神的组织也不啻为有益举措之一。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