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红火和国际金银价格的飙升,使不少古代金银元宝品种的价格在近两年中出现了翻番走势,金银元宝的市场热潮已逐步显现。投资者收藏元宝主要的对象应是明清两朝的官铸银元宝,且以清朝的为主。
在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现状的电影、电视剧和戏曲中,人们往往能够看到作为财富象征的金元宝和银元宝,那些光彩夺目、造型圆润的金银元宝令人神往,也因此为现代人所熟悉。毕竟作为中国古代货币,金元宝和银元宝是登峰造极的大额货币,凸现了拥有者的财富与身价。
其实熔铸成锭的金银锭,作为中国古代货币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隋唐以前称之为“银饼”、“银笏”,宋金时期称为“银锭”,不过银锭从金代开始已作为支付手段流通,金代的白银每锭重五十两,值百贯。到公元1197年(承安二年)12月,“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两贯,公私同见钱用”,至此白银才成为法定货币与钱、钞一起通用,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这种趋势的影响到了元代,终于使原来以铜钱本位改为银本位,元代起采用白银为价值尺度,产生了我国币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所以元代之银锭通称为“元宝”,这时“元宝”一词含有“元朝之宝”的意思,是元宝称呼的主要来历,但绝非指形状,而是将金银锭泛称为元宝。
银元宝到了明朝才盛行,但却不是国家的法定货币,直至清朝始为主要的货币流通,因重量不等,所以按“两”为主要的重量单位,故又称银锭为“银两”。清朝的银锭形状变化为马蹄形的元宝,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后的元宝,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但通称为银块或银锭,此外碎银依然存在。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虽然宝银的种类和名称在全国大体一致,但成色与重量却非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银两,相互之间的兑换也有一定的折算比率。鸦片战争后,外国洋银(银元)大量流入和自铸银元流行,并没有根本改变或取代银两制度的地位,直到1933年宣布废两改元后,银两才不再作为货币流通使用。
官铸私铸价格差距大
元宝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人们物质生活中不可少的东西,赏赐、赋税、买卖等都缺不了它,它是一种财富的象征。银元宝看上去只是用白银铸成的普通块状物,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觉它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透过外形、文字以及具体使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形制变化、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历史人物,更可知道它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收藏元宝实际上也是收藏一种有待发掘的文化。尤其是当人们的注意力还没有集中到它时,更能增添它的收藏价值。
今天人们所见的元宝以明清两朝及民国初期留存下来的居多,这主要是因为这段时期的元宝是主要流通货币,特别是银元宝更加地突出,加之民间收藏盛行,留下来的就相对要多些,而前朝的大量金银锭因被熔铸而留存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偶见的多为近年来的出土之物。因此收藏元宝主要的对象就是明清两朝,而以清朝的为主,毕竟清朝的元宝在铸造、称量、具名及形状等规范上较为系统,是研究中国古代银本位历史发展的重要对象。那么,如何收藏元宝呢?这里以常见的银元宝为主加以介绍。
明清两朝的银元宝分官铸和私铸,官铸的银元宝大多铸有银局名,私铸的银元宝一般则铸有私银钱号等等,但两者的地位不同,官铸银元宝具有至高无上的公信力,其地位是私铸银元宝难以企及的,因此收藏官铸银元宝是集藏者的主攻对象。在收藏品交易市场上,同规格的官铸银元宝与私铸银元宝价格相差极大,官铸银元宝的价格往往是私铸银元宝的几倍乃至十几倍,仅从这一点看就充分说明了官铸银元宝“根正苗红”的地位了。
清代是我国银元宝铸造、使用、流通的鼎盛时期,其品种颇多,即使是官铸银元宝的种类也不少,除了有五十两、十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和一两等不同规格外,尚有各地铸造的官银,其范围包括直隶省(含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等地区)、山西省、东三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和新疆省等。所有的元宝内均铸有铸造地、年份、炉名或工匠名等内容,由于这些内容过于繁杂,限于篇幅而不作详细介绍,收藏者只需要了解银元宝上的铭文知识即可。在收藏时,既可以按不同重量规格进行系统收藏,不必拘泥于铸造地方的限制,也可以以某个地方为主进行属地化收集,自然更可以按照银元宝上的不同年号加以断代集藏。
投资潜力逐渐显现
金银元宝因材质的原因,本身具有较高的保值功能。随着近年来国际黄金价格和白银价格的快速暴涨,具有悠久历史的金银元宝同样也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其封尘多年的投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集藏者和投资者所青睐,也导致了我国古代金银元宝市价的快速攀升,如目前市场上明朝时期的五十两银元宝价格至少在30000元以上,即使是清朝最小的一两银元宝市价也超过了2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