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边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的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宗白华《美学散步》
美的生命感
美是什么?我们可以说美是一种距离,也可以说美是一种大自然的和谐,更可以说美是一种内心的愉悦感——对美下定义的确让人感到困难。兼诗人、艺术家、美学家于一身的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里给美的境界一个命题:人类最高心灵的体现。这一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而人在超脱的心境里体味宇宙的深境。我想,这就是宗先生生命美学的全部体现,也是《美学散步》所要告诉我们、教会我们的。
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个主观判别,不是属于事物的属性。你如果问蛤蟆什么是美的,它的回答只能是异性的蛤蟆,因为美永远是主观世界里特有的产物。因此,我们也不能说美是什么,只能说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说,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给人的感受。生命带来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美。
汇集了宗先生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也是其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的《美学散步》,是日益强大的现代化机器轰鸣声中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宗先生最早是学习哲学的,他把西方生命哲学融入中国传统哲学,达到以中国传统哲学为体,以西方生命哲学为用的体用一体化哲学,但他认为哲学不能表现宇宙的真相,不足以承担它为自己设定的表现宇宙真相的任务,即哲学的目的和方法之间存在的矛盾,用哲学的方法最终不能实现哲学的目的,而通过美学则可以实现。所以,宗白华转向对感性生命的关注,最终形成以生命为本体的宗白华美学思想体系。其美学理论不仅涵盖了一切美的艺术,还涵盖了人生,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注重对生命本体及价值的张扬,这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诠释。
宗白华生命美学追求的境界,从对直观感觉的书写、活跃生命的表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每一层境都映射着生命的高尚格调。生命是活泼的、无涯的,宇宙的生命本体在本质上是不可言说的;而语言是僵化的、有限的,用抽象的语言捉不到活生生的生命本体。也许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江水滔滔,浪花滚滚,站在长江堤坝上看着无尽的江水自西望东奔涌而去,心中的血液仿佛像那滔滔的江水一样澎湃汹涌。这一种共鸣使人对着川流不息的长河有一种崇拜感,为什么会有这一种共鸣,又为什么这一条长河会通过一种共鸣让人有一种崇拜感?其实世上的万物,无论是滔滔的长河或是淙淙的小溪,无论是连绵的山脉或是一片不起眼的草地,只要是能给人一种流畅的生命感,就能引起人心中的一份共鸣,而这一种共鸣就为人带来一种愉悦的欣快感,也就是一种审美的感受。城市里那些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建筑群能给人一种新奇感和独特感,但绝不能给人一种生命感和生命的流畅感,因为他们不能孕育生命,它们的存在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并不是一种生命的存在。
静、动态的自然美感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每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生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静态的美感:连绵的山脉它是永远的存在和不可动摇的,它与大地血脉相连,天生就拥有一种静默的尊严。山脉不会动,也没有自我的意识,但它能孕育出满山的苍翠和许许多多的飞禽走兽,从这个角度也可说是一种生命之源。当人们面对着巨大的高山和惊心的险峰,是整一个活生生的灵魂都被一种静默的生命力所震慑住。人们能无数次把高山踩在脚下,却是不能使整一座山脉改矮一寸。高山峻岭它所拥有的是一种可征服但不可使之屈服的生命力,而当人们感受到这一种顽固的生命力时,就不期然地有一种畏惧感,这一种畏惧感并不是因为高山所带来的威胁,而是人心中与高山相比,深深地体会出自己的生命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的渺小所产生的畏惧,高山正是因为这一种顽固的威严而带给人以审美的感受。一株小草是微不足道,无论是形态或是实质,它都不能与高山比肩,但它有一种破土而出的勇敢,无论在高山的颠峰或是在山脚的泥潭中,它都会顽强地生长,这是一种只可摧毁不可驾御的生命力。人们面对一株小草可能不会有什么反应,因为单一的一株小草是很难引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只有一大片草地或是背景的关系,人们才能感觉到小草勃勃的生命力,才能对这股生命力有所感触形成一种审美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