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运用旋律外形分析、音乐材料分析、细胞结构分析、动机分析、节奏分析、和弦分析、和声分析、对位分析、调性分析、装饰分析、还原分析、组织分析、结构分析等等分析手段,对各个时期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作品运用与其组织构造相适应的分析方法,深入地剖解作品的形态构造,揭示其中的组织奥秘——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是如何从最初的核心材料,通过重复、变形、展开、对比等手法在时间的维度上动态地实现完整的音乐过程;或是从涵盖全曲相对稳定的隐性基本骨架的基础上,如何逐级细化和装饰,以实现音乐显性的生动而丰富的表面形态。学生不仅学习了音乐核心材料(细胞、动机等)的动态发展过程,而且也认识了从基础骨架到表层形态、从隐性到显性的音乐构造的静态图景,这样,学生可获得对音乐组织的全景、立体的观察视角。通过观察与分析,同时也揭示出各种音乐风格不同的组织构造特点,这就为模仿写作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模仿必然是针对某种具体的音乐风格的,针对某个具体模仿对象的,不能偏离这一具体对象所体现的组织构造特征。但是,模仿写作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仅仅是最初的起点。因而,作者除了从实际的作品中提取创作的技术手法,还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创作的多种可能性,如第一编中关于调式综合以及第二编节奏集合模型的讨论,从音乐材料的基础构成上为学生开拓了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注意吸取超越于风格之上的作曲最基本的组织原则,把握这些原则所具有的思维辐射力,统摄无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音乐风格材料,真正达到“古今汇流、中西合璧、大千贯一、纵横捭阖”(《传统作曲技法》p.2)的自由创作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