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善于表达,风趣幽默,知识渊博,这是赵晓生教授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赵晓生教授是一位集作曲、钢琴、音乐理论、教育于一身的大家。但他总是这样自嘲:“我首先是一位美食家兼酿酒师,然后才是音乐家。”
早年,赵晓生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钢琴。谈起自己当年学钢琴的经历,他还是充满激情。他说:“我练琴非常刻苦,老师布置一首练习曲,我就弹一本练习曲;老师每个学期让读一本书,我就十本书,那时学习真是如饥似渴。”经过附中扎实的音乐和文化知识积累后,赵晓生顺利地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攻读作曲理论本科,师从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丁善德教授。1978年他考取上海音乐学院第一批作曲研究生,1980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前往美国深造,同时担任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1985年回到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授作曲、钢琴至今。
赵晓生教授曾先后在中国二十余个主要城市(一百五十场以上),美国(二十余场)及香港等地举行钢琴独奏会,擅长即兴作曲演奏,创立“太极作曲系统”及“音集运动”理论系统,创作数十部作品,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他创作的作品有:钢琴协奏曲《希望之神》(1985年)、《简乐四章》(1986年)、《太极》(1987年)、《阴阳三阙》(1987年)、《碧霄排云》(1988年)、《嫦娥》(1988年)、高胡和二胡及民乐队双重协奏曲《一》(1988年)、《绿腰》(1989年)、《听琴》(1989年)、《唤凤》(1989年)、《汇流》(1989年)、三首交响组曲(1990年)、《地曲、人声、天祭》(舞剧,1990年)、钢琴协奏曲《辽音》(1990年)、舞剧《大荒的太阳》(1991年)、《听松随想》(1993年)、民乐室内乐《时漏》(1994年)、《埙之韵》、《金石之声》、《新翻〈霓裳羽衣曲〉》(1999年)。 数十年来,赵晓生教授以其睿智的思维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功力,在作曲理论领域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他先后完成了“太极作曲系统”、“音集集合运动”、“音乐活性构造”作曲理论体系,为我国作曲理论的研究及作曲教学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出版著作主要有:《太极作曲系统》(1990年、2004年修订)、《钢琴演奏之道》(1991年、1999年修订)、《琴诀》(1994年)、《琴禅》(1997年)、《走进音乐》(2000年)、《传统作曲技法》(2003)等。 赵晓生教授的音乐作品和他那影响广泛的“太极作曲体系”理论和钢琴、作曲论著,以及他平日的言谈举止、立身处世,都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他的聪颖、勤奋、智慧和灼见总能让人惊叹不已。
众所周知,建立一门如和声学、对位学般完整、独立,又能将音乐创作的“四大件”熔于一炉的“作曲学”,一直是音乐学家们的梦想,但历史上成功的先例却并不多。倒是近代的作曲家在这个领域中给后人留下了颇为丰厚的成果和深刻的影响。关于这方面的理论著作比较经典的有:勋伯格写于1937年至1948年的《作曲基本原理》,这本书是他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作品分析和作曲课的产物。他的这部著作以“曲式”为中心,来引导学生组织音乐、从事作曲的创造性活动;亨德米特的三卷《作曲技法》则是以他本人独特的著名理论为基础,以“对位”为中心,由纵横两向(旋律与和声)的严密组织结构,引导学生组织起合乎逻辑的音高结构。可以这样说,勋伯格由形式结构入手,亨德米特由音高结构入手。这两部著作至今仍为每一位有志学习作曲的青年学生的必读经典。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传统作曲技法》,则是从不同于前辈大师的视角出发,借“风格模仿写作”入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将所谓“共性写作时期”(自巴洛克作曲技法的核心观念及基本要素,以体裁、曲式与风格作为贯穿线索,进行深入地剖析和具有一定宏观高度地归纳、总结,并辅以大量针对性明确的习题,构成了一个颇富创意的思维构架和相对完整的教学系统,具有很突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传统作曲技法》一书写于1985年。当时,赵晓生教授从美国刚刚回到上海音乐学院。1986年开始接手一个整班的作曲学生,于是尝试全班上大课,做习题,模仿写作,命题写作等,写作“传统作曲技法”教程的想法也从此开始萌生。此书动笔在1989年,开始两批上这门课的学生现已毕业多年且各有成就。转眼十七年过去,赵晓生教授当年教过的作曲学生“入室”上百,“俗家”成千。赵晓生教授在此书的“绪论”中提到了他的三位当年学过这门课程的学生:安承弼、叶国辉、朱立熹,现如今已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作曲家。历时十三年,此书才杀青出版,赵晓生教授每当想起为学生上课及倦缩在“独步斋”(由屋中心到四周墙壁皆为一步之遥)中书写最初几个章节情形的时候,总是激动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