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富有戏剧性的描写,是冯果与虫子的渐渐走近。对于冯果来说,无论是择居为邻,还是以匿名的身份与虫子电话聊天,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但他只是为了拍摄DV而走进虫子的生活。他的座右铭是“我是旁观者,冷眼看世界”,其实他是21世纪里的浪子。虫子对作为邻居的冯果百般警惕,并且用潜望镜作为反窥视的窥视,另一方面,对匿名的电话聊天却如同对待上网聊天一样,渐渐地成了打发无聊寂寞的一份期待,成为与外部世界不具危险的一种沟通手段。这一对萍水相逢的年轻人就在偷窥、被偷窥与反偷窥的过程中获得了相互的沟通,终于有意无意地走近了对方,渴望得到对方的关爱,也自然而然地给予了对方关爱。在小说结尾前的一章,写到醉后的虫子用挑逗的眼神看着冯果,而冯果也情不自禁地吻了虫子,并且在虫子迅速离开后,欣赏起与虫子共同度过的美好夜晚的DV带。如果小说至此结束,也未尝不可,但毕竟落入了俗套。现在的结尾却在意料之外:虫子为自己坠入情网而吃惊害怕,有一种天崩地裂的感觉。而冯果在欣赏完自己偷拍的带子后,为自己轻易地进入他人的生活而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因为这违背了作为DV师的座右铭,也必然改变他浪迹天涯的生活方式。而当他选择退房离开时,虫子早已退租先他而走了。这样的结尾显然是更胜一筹的,有一种凄美乃至自毁的效果。作者并非为凄美而凄美,她创造这个故事,不仅为了展示都市白领的生存状态,而且意在透过这样的生存状态揭示一种与都市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疾病:快节奏工作后的身心疲惫;社会物化后精神的难以满足;人与人之间难以走近,如同行驶在单行轨道上的列车,相互之间没有交汇点。当然,他们并非形同槁木,心如死灰,相反正当青春年华,期盼幸福快乐,但当期盼所具有的戏剧因素真的在生活中一一上演时,却感到一种对不可把握的未知将来的恐惧,于是往往选择离开。不断地期盼,又不断地自毁,成为一些人循环往复的生活,激情终于消退,生活渐渐变得平淡而乏味。在小说中,无论是虫子,还是冯果,当他们之间刚刚擦出一点感情的火花时,便选择了逃避离开,成为扼杀自己期盼的凶手。他们把原本年轻的内心牢牢地封闭起来,这是一种接近于自我幽闭的心理疾病。正如作者所说,也许,“偷窥”反倒成了他们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手段。而这种心理疾病,与现代都市的过于物化和机械运转具有一种同构关系。在当前的青春文学中有的是对病态生活现象和病态心理的肯定和宣扬,而很少如这篇小说那样,对都市病有独特的发现,并从反思的角度去描写。小说追叙了虫子养的宠物狗不幸夭折的事件,并且通过虫子的自白,点出她因动物的猝死而在感情上受到了伤害,认为自己是人与动物感情的刽子手而害怕与别人交流。小说的这段描写显然把虫子的心理状态划归为心因性精神障碍,它多半是由过强的心理压力或精神创伤造成的。于是,人物成了患者,作者成了精神分析师。在对都市人的心理疾病进行诊断时,她充满了人文与心理的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