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文学的创作中,工业题材的创作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艾明之的《火种》和工人作家群胡万春、费礼文、唐克新、仇学宝、毛炳甫、陆俊超等的创作,成为上海“十七年”文学的亮点,此后上海文学创作中鲜有引起关注的工业题材的作品问世。管新生、管燕草父女“双管齐下”,立意以文学样式为中国工人写史立传,创作了长篇小说《工人》三部曲,以近百万字的篇幅,通过对于武氏家族从苏北小镇到上海谋生的三代工人的人生故事,展现出上海现代工业从萌生、发展到转型的百年轨迹,在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背景中,生动地塑造了三代上海产业工人的形象,延续了上海“十七年”文学工业题材创作的传统,成为一部值得关注的作品。 《工人》以革命史为经、以家族史为纬,形成长篇巨制的宏大结构。全书分“天之光”、“地之光”和“人之光”三卷,在梳理上海百年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回眸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轨迹,寻找可代表都会上海的诸多空间,将武氏家族的爱恨情仇故事融入大上海繁华而缤纷的背景中,刻画出富有个性的三代工人的形象,虽然过多的通俗色彩、电视剧手法的采用、某些巧合的情节,影响了作品的艺术韵味,但从总体上看,《工人》仍然成功地展现了上海现代工业发展的百年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