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出版社最新推出由上海工人作家管新生、管燕草父女历时12载创作完成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工人》,通过一个工人世家祖孙几代的命运沉浮与爱恨情仇,展现了上海工人阶级萌芽、崛起、壮大的百年历史画卷。由此近年来较为沉寂的工人题材文学再次成为话题,上海市作协日前为这本书举行了研讨会。
《工人》分为上中下三卷。第一卷“天之光”写1906年—1930年,第二卷“地之光”写1930年—1949年,第三卷“人之光”写1949年—2011年。前两卷中的父子两代主人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时代的洪流中,各自抉择;第三卷“人之光”的重点则是写国企改革。
评论家们都表达了对上海工人题材文学创作重放异彩的鼓励和肯定。孙颙说,工人的命运在上海的文学界给予更充分的表现是我们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因为工人阶级在上海最有历史、最有传统、最有根基。毛时安提出,即使是解放后,工人题材的很多方面也还没有被写过。比如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的产业工人奔赴全国各地,参与新中国现代工业的奠基,又比如上世纪60年代,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几十万工人在崇明围海造田、生产垦殖。陈思和说,过去一谈海派文化就联想到十里洋场的繁华与腐朽,其实左翼文化和工人题材也是上海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基底;希望《工人》是开一个头,将来上海的土地上有更多作家的更多文学作品创作反映现阶段工人的情况。文贵良称之为“从解放前杨树浦工厂区‘日本的军工管制’写到当代‘数码技术的改革’”。不过,出于各自的期待不同,评论家们对《工人》的评价也并不尽相同,钱文亮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看的革命传奇小说,包含着武侠元素和喜剧色彩,具有一定的通俗性和畅销性;陈思和认为小说的传奇一面稍显偏重,如果能和工人自身发展一面配合起来,会对工人历史的表现更加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