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推介时尚美食散文集《吃懂法兰西》

曾以《山居岁月》、《一条狗的生活》等书名震欧美文坛、并在崇尚异国情调的都市白领读者群中激起巨大反响的英国人彼得·梅尔,最新力作《吃懂法兰西》即将由译文社隆重推出。彼得·梅尔是一位在法国定居多年的英国人,他的一系列以法国生活为主题或背景的散文、小说,其主要作品的中译本近年来已陆续在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出版,均取得骄人成绩。这些特别适合“小资”口味的时尚读物,使得彼得·梅尔已成为国内图书市场一位极有号召力的畅销书作家。

    本书是作者的最新力作,是一本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法国美食文化的散文集,材料翔实生动,文笔摇曳生姿,读者从中可以领略利伐洛干酪之异馥,吐纳波尔多佳酿之奇香,品评青蛙、蜗牛与牡蛎之真味,珍藏法兰西美食文化之精髓……


在美味中丧失童贞    直译为“法语课”。第一联想,是法国小说家都德(Daudet)的《最后一课》。小说里的那堂法语课之所以惊心动魄地好看,在于其无处不在的张力,也就是说,自始至终都笼罩着一个“禁止法语课”的巨大的阴影。大家都知道,这个阴影,这个敌人,指的是“只许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教德语”的普鲁士当局,“那些坏家伙”。拔剑四顾茫然的侠客说:“无敌最是寂寞”。“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 ”,这是小说家言。最起码,在叙事的技术层面,上法语课和吃喝活动一样,必须设置一个敌人,方能将口腔活动激活至空前活跃并刻骨铭心之境地。我们看到,一旦有旁的儿童在一起争抢,平时不肯好好吃饭的儿童通常都会因这些“普鲁士当局”的出现而突然变得胃口大开,甚至暴饮暴食起来。
    梅尔先生深谙此道。在“普罗旺斯系列”中,那个英国人代表着我们大多数人营营役役的生活状态,与普罗旺斯懒洋洋的阳光之下的那种“神仙过的日子”大战三百回合,最后全身松软地、幸福地败下阵来,煞是好看。在大众的想象里,英国人,英国成年男人,本来就是“拘谨”或“沉闷”的代名词。这还不算,梅尔先生不仅是英国人,而且几乎就是地球上郁闷生活的杰出代表。上阵之前,他在麦迪逊大道上服了十五年的“苦役”,狼奔犬突,惨不忍睹。饮食问题上,英国和美国更是出了名的乏“膳”可陈,尤其是前者,用法国人的话来说,“只求一饱,不死就可”的英国人杀猪是杀两次的:第一次是杀猪,第二次杀的是猪肉做成的菜(当然, 炸鱼薯条、猪肉馅饼、羊肉薄荷果酱以及什么牛肾烘饼之类的“淡出鸟来”,今天已逐渐淡出伦敦之时髦饮食圈。伦敦和纽约、巴黎一样,皆以fusion为最in旗帜——为之鼓与呼的彼得·梅尔似乎功不可没)。

    至于英国人对待吃喝的态度,在我们的“想象共同体”当中,更一向被视为全人类之“美食公敌”。我们一直相信,或者将信将疑地相信,对待食色,英国人或多或少都怀有某种来历不明的原罪感。据英国饮食杂志Good Food称:“随着近年英国人开始慢慢的讲究美味,以往给外界留下的那种刻板印象正在逐渐被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是:“过去的英国人曾经是最不讲究吃的民族,他们认为食物不过只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材料而已。”这一次,彼得.梅尔为我们制造的这个“有趣的坏蛋”以及“开胃的敌人”,依然是过去的那个“英国人”。一个英国人,单枪匹马,垂涎三尺,在由“刀叉和瓶塞”组成之法兰西阵中进行“历险”,老鼠掉进米缸,猪八戒闯进了女儿国,自然是加倍地活色生香,张力十足。当英式的“罪恶感”与法式的“最饿感”陷入混战,百感交集,岂有冷场之理?Adventures with Knife,Fork and Corkscrew, 与刀叉和瓶塞钻共同历险——正是这本书的副题。虽然在广大读者的想象中,梅尔于饮食一道早已修成正果,但是他似乎是越活越“回去”了——至少在这本书里,他老人家一上来便以一个“童贞丧失者”的形象出场:“第一口咬在法国面包和法国黄油上,我那还在沉睡中的味蕾突然苏醒了,一阵痉挛……我失去了我的童贞,那种对美食一无所知的童贞。”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这叫“饱食终日,常怀赤子之心”。听这个怀着“饮食原罪感”的英国人将其“丧失童贞”之全过程娓娓道来……“一阵痉挛”紧接着“ 一阵痉挛”,这回真的搞大了。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