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了多余的金钱、时间和趣味,不必再看着老板的脸色构思下一个广告的创意和投放。我想,彼得·梅尔大概难以有如此优游的心态在法兰西的土地上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奢望之旅”:不管是为了追寻塞尚的行踪还是为了啃上维图的一根蛙腿!所以,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城市的某个群体来说,当“普罗旺斯”都成了拐角处一家小店的名称,烤蜗牛在季诺的菜单上已经开始寂寞,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可以想象去过一过彼得·梅尔一样的生活呢。
林达说,“带一本书去巴黎”!那本书指的是《九三年》;我也建议你带上一本书去游法国,如果你想有着如下经历的话:在索南特小岛餐厅里品尝橄榄肉兔肉排,在布雷斯感受世界上最尊贵的肉鸡,泡着欧仁尼的温泉筹划着该在什么季节去参加里夏郎奇的松露礼拜,见识一下利伐洛干酪节上的“干酪骑士”以及衣服可穿可不穿的“脱衣午餐”。这一切的信息和安排都来自于彼得·梅尔的新作《吃懂法兰西》(译文出版社2003年7月版乔艾译)。同林达所建议的“精神之旅”不同的是,彼得·梅尔以他一贯的轻松和愉悦为你提供了“美食之旅”的蓝本,跟随着他的行踪,你的经历可能不够深刻,但一定会很美!
在中文简体版的这本《吃懂法兰西》由上海译文推出之前,台湾皇冠也已经以《法国盛宴》为名翻译出版。在我看来,书名的不同译法其实体现了对于本书乃至彼得·梅尔的创作的不同理解,而“吃懂法兰西”显然更为准确。彼得·梅尔绝不是一个仅仅只对盛宴美食本身感兴趣的饕餮之徒,他真正推崇和追寻的是美食背后的法兰西文化,尽管它已外化成了对某类食物近乎偏执的喜好和对饮食细节几乎要令人生厌的苛求--这对于天性浪漫、随便、不拘小节的法国人来说,简直就是奇迹。所以,与其说彼得·梅尔是带给你一顿法国盛宴,不如说他是以一顿盛宴为诱饵,带着你去感受他所发现的法国人的另一种气质。而事实上,这个发现的过程可能远比最后的美食入口更为诱人,在等待“吃”的过程中,你也就“懂得”了法兰西。
理解了这一点,你也就不难接受无论是在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一年间》、《山居岁月》还是《追踪塞尚》等等作品中,这个打着追寻美景、美食、佳酿、奇遇等等“幌子”的英国绅士,为何不厌其烦地把笔墨花费在身边那些抱怨割草机不太好使的农夫,声称能在二十步之外认出一张经过拉皮手术的脸的雅尼娜,以及为了煎蛋饼该不该先滴上一滴马特拉葡萄酒争论得不可开交的里夏郎奇居民的身上。因为他们才是盛宴美食的主料,田园风光的底色,是彼得·梅尔不断展开“奢望之旅”的源泉所在。有时候,这个英国绅士对这些法兰西人的喜爱真是难以遏抑。
所以,彼得·梅尔会成为畅销书作家,因为他的笔下饱含着悠然、宽容、欣赏和热爱,这是任何试图模仿的“行走书写者们”难以企及的。喜欢美食也好、追求山居岁月也罢,表面的独特癖好背后是更深层次的一种文化背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于自由、平等、博爱的融入魂魄的接受,这是我们可以通过书本感受到,却往往难以言说的“彼得·梅尔式”作品的精髓。同样的,对于《吃懂法兰西》的读者来说,如果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未曾深入你心,又如何能够理解彼得·梅尔的朋友萨德勒把被授予“干酪骑士”的演讲当作总统竞选一般来对待的态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