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版纸反倾销凸显贸易救济缺陷

  在整个贸易救济体系中,行业协会应该处于协调人和产业数据搜集人的关键位置,但是却缺乏开展工作所必需的资金。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人士告诉《21世纪环球报道》:2002年,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收到的会费不到10万元,不到应收会费的三分之一。由于没有国家的拨款,会费的数额又微不足道,行业协会只好通过为企业做项目赚取服务费来勉强维持自身的运转,而这些服务费还要交纳相当一部分的税收。“目前我们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人,只能让一些离退休的老同志来做一些具体的工作。”这位人士说。
  孙波告诉《21世纪环球报道》,在铜版纸的反倾销起诉过程中,行业协会起到的效果有限,因为行业协会对企业的影响不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余晖博士告诉《21世纪环球报道》,中国的大部分行业协会都是“体制内的”,它们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行业协会基本上由国企操纵,其会员企业一般不超过全行业企业总数的40%,所以很难取得私营企业的信任,而国有企业由于与政府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无须通过行业协会获得好处。余晖认为,真正能代表行业利益的是那些“体制外”的行业协会,例如曾经因欧盟打火机反倾销案而声名大噪的温州打火机协会。但是这种“星星之火”却很难“燎原”,“其最大的根源在于审批制度。”余晖对记者总结说。我国实行两级制的审批制度,行业协会首先要经过行业主管部门的批准,然后才能到民政局注册登记。这就使得行业协会必须符合政府的利益。

目前预警机制只保重点产业  “在铜版纸的反倾销中,企业的反应缓慢,很大的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好的预警机制,致使我们在一开始把国外企业的倾销当成国内企业的价格战。”孙波向《21世纪环球报道》表达了尽快建立造纸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愿望。
  中国目前已经运用国际惯例,参照各国的成功经验,在汽车、化肥和钢铁三个行业建立了国家经贸委、行业协会、省市经贸委、企业四位一体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为监测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影响,适时发起反倾销调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下一步还将在适当的时候启动电子信息产品、农产品等重点产品、敏感产业的预警机制。刘欢在评论目前整个机制运作的状况时说道:“到目前为止,效果非常积极。”而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的知情人却告诉《21世纪环球报道》,目前氮肥方面的预警机制主要针对尿素,因为尿素这一产品目前还处于中国入世后的五年保护期内,因此效果还需要在进口完全放开后得到检验。事实上,目前中国氮肥行业更需要这一机制的是甲醇和液氨这两种产品。当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把这一情况向国家经贸委反映后,得到的答复是行业协会自己也可以把这一机制建立起来。“可是资金的缺口怎么办?企业在没有受到损害之前不会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也不愿意出钱。”结果,在这两种产品上,预警机制至今也没有建立起来。

中国反倾销人才紧缺  孙波对《21世纪环球报道》说:“我们的体会之一就是反倾销人才太缺乏了。虽然我们的政府部门和律师都非常积极,但是这方面人才的相对缺乏致使我们没有很快地抓住对方的命门。”刘光溪教授也向《21世纪环球报道》表达了他认为急需改善的地方。首先,要对目前的贸易救济法规根据新的环境、这几年的实践和行业的反馈适时进行调整,并使之成为正式的法律;其次,在贸易救济中出现的认定和测算要有严格的财务会计制度。
  代理本次铜版纸反倾销案的北京环中律师事务所的王雪华律师则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希望政府部门能进一步增加操作的透明度健全相关的机构和部门。事实上,在贸易救济体系的完善中,政府职能部门的改革也是将涉及的一个方面。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WTO专家介绍,我国的外贸救济体系将很可能将内贸和外贸原先分散管理的两部分融合在一起。
  刘欢向《21世纪环球报道》介绍,去年,中国颁布了《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和《保障措施条例》等三部法规,使中国的贸易救济体系初步建立,并形成了政府、中介机构和行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近期,国家经贸委又先后发布施行了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即《产业损害调查听证规则》、《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规定》、《反补贴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规定》和《保障措施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规定》,在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等方面对这三个条例进一步细化,增强了可操作性。
  目前中国实施的贸易救济行为主要集中在反倾销领域。截至2002年,中国反倾销共立案22起(其中复审案件1起),而其它两种手段(反补贴、政府保障)的立案到目前为止,一共只有1起。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