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入世一周年在应诉反倾销中长大

  反倾销,一直是悬在中国企业头上的一柄利器。
    反倾销是一柄双刃剑,这一点在入世一周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感触可能更加深刻。
    反倾销对我国的出口市场影响有多大?以下的数据已经足以让我们警觉: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以来,截至今年4月底的20余年中,已有3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总计494起,其中反倾销调查467起,保障措施调查27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频繁的贸易壁垒行为使我国各行业出口损失巨大,影响中国出口贸易高达150亿美元,其中彩电由1993年前出口欧盟100多万台降到去年不足3万台;自行车在1991年出口欧盟200多万辆,目前已基本被逐出该市场;节能灯出口欧盟市场的总额锐减60%。

遭遇反倾销  高税率夺走海外市场    所谓倾销,是指根据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规定,如果在正常的贸易过程中,一项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该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在其本国内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也即以低于其正常的价值进人另一国的商业渠道,则该产品将被认为是倾销。反倾销,就是世贸组织成员利用WTO游戏规则,对造成倾销的外国企业征收反倾销税,从而保护国内产业的一种措施。在WTO允许使用的产业救济措施中,反倾销是各成员国运用得最频繁的一种,也是入世前中国出口企业受害最深感触也最深的一种。根据WTO统计,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占到了同期反倾销立案总数的15%左右,也就是说,每6-7起案件中就包括一起针对中国的案件,中国已经成为出口产品每年遭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根据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则,一旦进口国通过调查发现倾销行为确实存在并且因此对该国相似产业造成了损害,则可以征收长达5年的反倾销税。5年到期后,根据本国产业的申请,进口国在做出该产品仍存在倾销、造成进口国产业损害的情况下,还有可能以5年为一个周期继续征税。这些措施对于中国一个具体的行业来说,负面的影响是巨大的。
    以彩电为例。1988年欧盟首次对我国的小屏幕彩电进行反倾销调查时,我国的出口额仅为1.02亿美元,比较现在的生产能力只是初见雏形,而我国却已经可以拥有上亿美元对欧盟的出口能力,其发展潜力可见一斑。但是我们遇到了反倾销这个拦路虎。自1988年到现在,彩电在欧盟遭到反倾销调查和征税已经长达14年,这14年给我们的出口带来的影响有多大呢?根据有关数据,2000年向欧盟的直接出口只有可怜的250万美元。假如没有这么多年的反倾销征税,我国目前的彩电规模将发展到何等程度,我们现在对欧盟出口彩电的金额将是多少啊!

应诉反倾销  入世让我们成长    权益一向是争取来的。在入世以前的相当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不了解世界贸易规则,对国外的反倾销调查也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因此造成国外的反倾销措施频频得手,中国企业被迫交纳50%以上甚至100%的税率,从而一步步退出了该国市场。根据外经贸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的统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企业的应诉率几乎是空白。直至1994年,外经贸部发布“谁应诉、谁受益”的规定后,国内企业自觉应诉率才开始逐年上升,但在不同的行业不同企业仍然存在着巨大差别。对于那些新兴的、出口潜力巨大的产业和产品,如彩电、大蒜、鞋帽、苹果汁、化工产品等,通常是各国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的集中领域,但这些行业的生产规模一般较为分散,在面对反倾销诉讼时往往很难联合,造成长期受到国外反倾销措施的制约,从而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但这种状况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经得到显著改观。记者得到的另外一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的28起对华立案中,中国企业平均应诉率达71.43%,其中北美、大洋洲地区应诉率为100%,亚非和欧洲地区均为66%。而受到关注的几例大案,如福耀玻璃的反倾销应诉案、第一铅笔的反倾销应诉案以及钢铁反倾销应诉案都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战绩,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企业应诉能力的提高,世界贸易组织接纳了中国,同时也让中国企业从这个大家庭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时,中国企业也已懂得以反倾销为“盾牌”,抵制国外企业的倾销措施,从而保护自己的行业市场。2002年2月,由金东纸业等4家中国铜版纸制造商联名提出对韩、日、美、芬4国铜版纸的倾销调查,这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提出的第一例反倾销调查,据了解,外经贸部的初裁反倾销税率达到30%;2002年10月,外经贸部对原产于韩国的进口聚酯切片进行反倾销调查后,初裁认定存在倾销行为,从而对韩国相关企业征收6%-52%的相关税率。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