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巨大变革,不是来自于造型水平而名世的画家,而是源自以画外造诣名世的“懂画人”,这一特殊现象的产生与存在是与中国文化的连续性特征相吻合的。源自于巫教社会的文化,一经独立、自觉,就取巫教而代之,形成文化的礼治、悟道、修养的综合功能,其相互制约与相互催发的整体效应又是文化连续的根本保障。分而治之的西方文化以突变为其特征,各文化具体样式依其自律性自主发展,以频繁的诞生和死亡建构历史,因此,西方绘画或者彻底抛弃自我的要求而依赖于外在之物(如宗教),或者以自我为中心作极端的发展,在对待外在于绘画的其他文化样式的态度上采取或臣服或为我所用。中国绘画所走的与此相反的一条中庸之道,在对待外在自身文化样式的态度上采取的是共存互融,共同获胜,这是别的文化样式能介入中国画的基础。由于中国文化的“合”的特征,使文化中的各个具体样式都分别承担了礼治、悟道、修养的功能,因此,文化的落脚点是人,而不是自律性,或者说,其自律性的获得是由人的总体的发展水平决定并给予的。一旦一种文化的具体样式促发了人的总体发展,或者说人的总体发展水平一旦在一种具体文化样式中得到最无遗的表述,那么,这种文化样式就必然会浸入到其他各种文化样式之中。诗、书对中国画的发展起过关键性的作用,但若考之诗、书的发展过程,也不能抹去绘画介入其中的痕迹,因此,各种具体文化样式的自律性在中国文化整体效应中都受到严格的制约。不仅如此,由于中国文化的至高理想在于悟通天地,故越是逼近这一理想目标的人,对文化的范导作用也越大,而不管他是在哪种文化样式中达到。中国画之所以由画外高士来主持、指导自身的发展,并听由他们拨转自身发展的时间优先方向,原因在于此。
绘画是视觉艺术,用文字来表述总有让人难以排除的顾虑,况且我们所涉及的中国画的文脉本身又是潜蕴于画面背后的东西,从理论到理论是研究绘画的大忌,因此,在完成对古典绘画考察之前,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对中国画有关理论知识知之甚少的人通过对中国画作品的读解是否也能体悟到中国画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和中国画的心性修养功能?解答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本民族以外的人来谈他对中国画的认识和体会。为了避免行文的拖沓和无谓的重复,这里不再转录,有关文字可参见劳伦斯·比尼恩的《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一书的第三章《中国风景画艺术的观念:道教与禅宗》和贡布里希《美术发展史》第七章。这是他们主要立足于中国画的具体作品而得出的见解,至于他们的见解是否正确,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从他们的字里行间时刻提示人们对中国画必须站在中国人——文士的角度上才能理解,因为中国画的特点、意义都源自于人的观念,而且主要是宇宙的观念——决定文化性格的根本观念。
中国画文脉是欣赏、品评中国画的门径,也是中国画发展的指向
 《中国画文脉》 邵琦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目录
导 言 001
引 言 001
一、脉承连续 001
世界的层次性存在——特殊的社会阶层——从“祀礼”到“士礼”
二、神圣传统 013
神圣传统——艺术滥觞:沟通天地的手段——人物画的兴起与人性化的进程——书法取代绘画成为心性修养之径
三、心性修养 031
心性修养的新自觉——人的自觉与自然的发现总是相伴而来的——寄心性于山水:齐物的通达途径——道佛不分:方法上的相参资
四、宗谢范式 043
道释佛像:第三者的超然地位——绘画本体的自觉——进乎道:游乐山水的天然驱使力——畅神而已——坐实于形而不为形所累——扬疏抑密:道势的分庭抗礼——诗画合一——水晕墨章:对为画所累的反动
五、非师而能 087
意造——以道观器——一端之学
六、私人状态 105
从功能转变到本体开掘——从别出者到示范者——水墨泛滥:历史的困境——富饶的贫困——古意:超前的理论规导——赵孟頫:历史的创造性转换——私人化取向:绘画本体化终结的必然——元四家:历史序脉中的一个新纪元——董其昌:起一代之衰的新权威——“四王”:依旧关乎当下——私人化的现状与文化公众化的要求
七、当下问题 157
问题:从出路到主流——不同的提法,共同的指向——主流与国际身份——判定标准——中西历史文化的差异性——主流与边缘——中西绘画的差异:人与物——把玩性与动作性——非还原性——图式的普泛——重倡对象化——西方观念的引入与木刻运动——理论选择——再生的起点与背景状态
新版跋 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