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空青”还可细分为“似钟乳者”“生金坎中”者和“出铜坑者”三类,而就中以“出铜坑者”为能入画的“空青”之原料。至于其中提到的“曾青”“杨梅青”“空青”“石青”等名目,则是依空青的不同形态特征所做的具体分类。空青曾是重彩画中极受重视的善彩之一。晋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就曾提到:“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西去。”而根据文中所记,其中又有“丹崖”“赤岓”的表现,按此种以大面积冷暖色调作强烈对比的热烈画风与我们从其卷轴画获致的印象殊不相符,倒是与髹饰建筑的彩画匠人如出一辙。至江淹《空青赋》乃以空青为题,赋中不仅提到了空青的开采之难,还谈到空青普遍应用于绘画的情况,及以空青制作妆饰之具的用途。从赋中“亦有曲帐画屏,素女彩扇,锦色窈郁,绮质蔓衍。点拂浓薄,如隐如见,山水万象,丹青四变”的描述似不难想见当时空青普遍应用于图绘的概况。《历代名画记》在“论画体工用拓写”一节谈及色彩时,首先提到的是丹砂,其次就是空青、曾青和扁青,其中“扁青”下注曰:“上品石绿。”对于张彦远提到的“扁青”,李时珍则认为就是“石青”而非“石绿”:“石绿,阴石也。生铜坑中,乃铜之祖气也。铜得紫阳之气而生绿,绿久则生石,谓之石绿,而铜生于中,与空青、曾青同一根源也。今人呼为大绿。”并释“扁青”为“石青”“大青”,说“扁青”是“扁以形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