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制度”与“新图书”——达恩顿的法国大革命叙事 ■ 时间:2021年3月6日(周六)14:00—16:00
■ 地点:思南文学之家(复兴中路505号)
■ 嘉宾:沙青青、郑诗亮
■ 本次活动无需报名,读者直接去活动现场即可
18世纪的法国人读什么书?这些书又怎样从作者笔下到达读者手中?
为回答这个问题,哈佛大学荣誉教授罗伯特·达恩顿研究了近50年。250年前曾在法国出现的书,这个主题听起来或许有些神秘,但在达恩顿看来,“它讲述的是印刷品的影响力。在现代世界第一场伟大革命的前夕,图书如何浸润一个社会。”
这个周末,我们邀请到与图书世界息息相关的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沙青青和《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一起聊聊“旧制度”和“新图书”。
嘉宾介绍 沙青青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长期关注中日近现代史,研究成果见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史林》《抗日战争研究》等。著有《昭和风,平成雨:当代日本的过去与现在》《暴走军国:近代日本的战争记忆》。译有《日本还是第一吗?》《使日十年:1932~1942 年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C.格鲁的日记及公私文件摘录》。
郑诗亮
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现为《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著有《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编有《殊方未远:古代中国的疆域、民族与认同》,译有《书海历险记》。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 [美]罗伯特·达恩顿 著 高毅、高煜 译
本书是新文化史领军者罗伯特·达恩顿时隔九年出版的最新作品,也是其五十年档案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书中以一位图书销售代表1778年的环法之旅为主线,用浸入式写作带读者亲历图书贸易的各个环节,感受出版业的激烈竞争和大众高涨的阅读热情。通过对众多城市和人物故事的娓娓道来,将启蒙运动、大众阅读与近代贸易结合,描绘了法国大变革酝酿时刻的历史微观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