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境的阅读的缺失,不再认真翻阅原始材料,都容易让论文写作者成为一堆资料的搬运工。档案抄了一堆,却很难从中发现真实的东西。清华大学法学院的赵晓力教授就曾说过,现在很多论文读起来有塑料的味道,不是通过作者的研究和调查,从第一手材料中真实地生长出来,而是由数据库中检索到的论文拼凑而成,就像对塑料瓶回收再利用,炼化出新的塑料瓶。 怎么避免自己的论文有塑料味呢? 著名文化史专家、书籍史权威,哈佛大学图书馆荣誉馆长、哈佛大学荣誉教授罗伯特·达恩顿来教你如何充分利用史料,将教科书的一行字研究出一本书的成果~
达恩顿教授钻研纳沙泰尔出版社档案半个世纪,对旅行日志、银行账目、书信往来等各种史料做了精细的文本分析,在新书《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中,他别出心裁,追随一位18世纪图书销售代表的旅行足迹,复原了图书贸易的各个环节,并整理出一份涵盖1145种图书的畅销书单,也将普通百姓的生命经历及精神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
2021年3月6日,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沙青青和《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一起做客思南读书会,从达恩顿的新书展开,带领读者走进了250年前的图书世界。
(以下内容整理自活动速记,小标题为编者加)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 郑诗亮:今天聚到这里来的各位肯定都是爱书之人,而这个活动的话题也跟书息息相关。但是,我们不单单要讲爱书,爱书之心,人皆有之,关键在于能不能爱出门道来,尤其是像达恩顿这样,借着书这个话题,揭示许多之前大家没有注意到的、有意思的历史走向。我和沙青青老师的工作都跟书有关,而沙老师本身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历史研究者。他会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给大家讲讲《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我本人是书籍史、阅读史和新文化史的爱好者,待会儿也会从这些角度与大家分享一下心得体会。首先,有请沙老师开场。
沙青青: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谈谈达恩顿和他的这本书。达恩顿是美国文化史研究的领军人物、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十几年前,他的书已经开始被陆续引进到国内,比如说《屠猫记》。达恩顿的治学路数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他总是会选取非常细微的文化现象或者文化事件,从中展开讨论一个大时代。今天聊的这本《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书名就清楚鲜明,讲的是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的出版情况,以及图书行业是怎么运作的。
讲到图书世界,无非是谁来读书,谁来写书。那个时代法国出了一大批思想家,同时也是非常出色的作家。这批作家不仅在法国相当有影响力,而且影响辐射整个欧洲。从莫斯科到巴黎,再到阿姆斯特丹,整个欧洲都有他们的作品在流传。有了作者之后,还需要读者。文艺复兴之后,欧洲陆续成长起来一批市民阶层。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虽然没有到贵族或者上层精英这个水平,但是他们普遍有一定阅读能力,构成了阅读的主体。那么这些书是谁来印刷、出版,如何发行,如何到达读者手中呢?这就是《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要讲的过程。
先介绍一下作者,罗伯特·达恩顿,他走向学术的过程非常有意思。他早年从事的是新闻业。他的父亲原来是《纽约时报》的记者,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又以随军记者的身份去了欧洲,最后死在了那里。那时候达恩顿只有3岁。长大后他去牛津大学读了历史相关的学位,但直到那个时候他还是想着要去做新闻。毕业后他曾在欧洲帮《纽约时报》写了一年多的文章,之后又返回哈佛大学读书。博士后期间,达恩顿逐渐确定了自己历史研究的方向,他无意间在瑞士的档案馆里发现了有一批关于纳沙泰尔出版社的书信、账目。这家出版公司在18世纪一度非常繁盛,而且主要客户都在法国。这批档案有近五万多件书信、账簿,是非常丰富的资料来源。于是他就一头钻进了档案中,从20世纪60年代直到2019年。
达恩顿以图书史为代表的研究,大部分是以这批档案为基础的。而新书《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切入点非常有趣。达恩顿选择以纳沙泰尔出版社的一位小职员的工作经历展开描述。这名员工叫法瓦尔热,他在1769年到1789年间,代表出版社出了几次差。做什么呢?第一,他要了解市场,当地人看不看书,喜欢什么书;第二,我们出版社的书卖得怎么样,经销商的反馈如何;第三,他要衡量当地竞争对手的情况;第四,推销出版社的图书,接受各种各样的订单。这样一场法国图书之旅,构成了这本书的主线。达恩顿教授在推出《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的同时,也把这本书所使用的文献电子化,如果感兴趣,大家可以到他的网站(www.robertdarnton.org)去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