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正常人》里,爱的激情给灵魂带来归属感

    第一,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爱尔兰文学一直都有实验精神,从乔伊斯、贝克特、弗朗·奥布赖恩到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然后到这几年埃米尔·麦克布莱德的小说《女孩只是半成品》,还有2016年获得金匠文学奖的迈克·麦考米克的小说Solar Bones,全篇220多页没有句号,一句话写成一本长篇小说。高度的实验精神一直是爱尔兰文学的特色。但是,现在我们很明显看到现实主义的回归。大家可以看到《正常人》和《聊天记录》都是回归现实主义传统。彭伦送我的另外一本书,科林·巴雷特的《格兰贝的年轻人》,也有属于一代人的共同特点:在格兰贝这样一个虚构的小镇上,对年轻人生活无望、走投无路的心情,做了现实主义的描写。

    第二,对情感创伤的描写和对情感治愈的追求。这是《正常人》的主题,通过情感依赖来治愈个人创伤、精神创伤。

    第三,明确的阶级意识。在萨莉·鲁尼的小说和很多同时代小说都可以看到,对于经济问题和阶级意识的高度自觉。萨莉·鲁尼一直说她是“马克思主义的小说家”,这在她的小说里有实际反映,像玛丽安和康奈尔的阶级差异,不仅使情节复杂化,还暴露了两个人之间经济上和阶级上的问题。这种经济问题和阶级意识的高度自觉,是这一代年轻作家及“崩溃后小说”(post-Crash fiction)的共同特色。

    (以上是陈丽教授分享的内容。即将发布作家文珍、李静睿关于《正常人》的分享内容及文珍、李静睿、陈丽的对谈。敬请期待!)

萨莉·鲁尼作品



Normal People
《正常人》

[爱尔兰] 萨莉·鲁尼 著
钟娜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聊天记录》

[爱尔兰] 萨莉·鲁尼 著
钟娜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