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伯林之眼看 《日瓦戈医生》

    上卷是“记录”,下卷更绚烂

    按我的阅读体会,对这部小说的上卷,不妨抱一种阅读时代记录的心态。伯林曾说,帕斯捷尔纳克的文字不是记录,而是变形——这大概也是他称之为“象征主义”的原因——但我发现,这其实就是诗人特有的记录,由激情引领的对一些真实部分特别关照式的记录,也就是中国文论最爱说的“神似”。也因此,同样亲历过当年动荡的伯林才会觉得他的描绘“天才”和“精妙”。小说写了日瓦戈在革命到来后从欢呼到不安,写他们一家由城市迁移到遥远的乡村,也写了他被强征入伍后的见闻,这就几乎把当时的俄罗斯整个扫视一过,但又不是远景的组合,而是一个个鲜明的细部,给人带来强烈的体验。尤其是内战时期外省的混乱情景,看了真是惊心动魄。直到读了这部小说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无政府状态。此前,我曾读过对一位彼得堡学者的采访,这位学者经多年努力,想弄清与帕斯捷尔纳克同时代的大诗人叶赛宁之死的奥秘,他发现叶赛宁并非像后来全世界都知道的那样因对革命失望而自杀,而是在当年的混乱中,被人活活打死的。看了《日瓦戈医生》就明白这样的事完全可能发生。

    小说的后半则不再只是时代记录,它忽然变得绚烂夺目,你可称它为惊险小说、爱情小说、心理小说、哲理小说,它将这一切熔于一炉,一个个场面安置得极为精心,何处露,何处藏,很见分寸。构思之巧,故事性之强,每每出人意料。如日瓦戈的情人拉拉的丈夫,内战前离家,之后再没和拉拉见面,改名换姓当了红军高级指挥官,却忽然在内部清洗中被判了极刑,此人的内心到底如何,始终是个谜;就在拉拉远走异国的第二天,他奇迹般地出现在日瓦戈与拉拉的同居地,与日瓦戈彻夜长谈,读者终于看到他复杂的内心,也看到内战时期的许多内幕;但第二天一早,日瓦戈发现他就在附近自杀了——谁也不相信他会自杀。拉拉后来的故事更是纵横开阖,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匠心。她因丈夫被判极刑,无法待在国内,却又决不愿离开日瓦戈,日瓦戈则和帕斯捷尔纳克本人一样决不愿离开深爱的俄罗斯,于是,他假意自己会随后追上,让她先跟那位神通广大的科马罗夫斯基上路。这对日瓦戈来说,是个痛苦的致命的决定,他的刻骨铭心之痛都写在小说里了,但是,拉拉的心理如何呢?作者只写她的离去,不再提起她。一直到许多年后,日瓦戈死了,停尸在家的时候,拉拉正好找来,这样的奇遇让她五雷轰顶,但她终于有机会对着死去的日瓦戈回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爱。当年日瓦戈骗了她,使她陷入了比死亡更痛苦的境地,她曾在医院里躺了三个月,其中一个月完全人事不省。她一边放声大哭一边说自己的事,这中间有一句:“我还没讲出最主要的。我说不出口,我没有勇气。我活到这步田地,不禁怕得头发都竖了起来……”这最主要的是什么呢?书中来不及交代。日瓦戈死后不久,拉拉在整理他残存的手稿,一天出门,就再也没回来。“看来是当时在街头被捕了。不清楚她是死了,还是关到什么地方被人遗忘了。”整个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幸好后面还有尾声,在尾声里,我们从情节中隐隐猜出,拉拉与日瓦戈离开时已有身孕,她瞒着科马罗夫斯基把女儿生下来,却又在奔波和动荡中丢失了孩子。所以她不能死,她要找回日瓦戈的女儿!直到1943年,在卫国战争中,日瓦戈的弟弟才在部队里遇到了一个女兵,他从她的经历中发现,自己应该是她的叔叔。作者的高明处在于:这样曲折强烈的故事毫不损害作品的历史感,几乎所有悬念都指向人物的命运和心灵,我们被吸引被感染,但内心深处,仍在为那一时代发出最深长的喟叹。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