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崇德说》

    2012年6月14日,沈善增先生在新浪微薄上贴出《崇德说》封面,这表明《崇德说》一书即将出版与我们广大读者朋友见面了。在审美疲劳、厌倦阅读、“普世价值”泛滥的今天,《崇德说》的出版,无疑给我带来久违的惊喜感、清新感和亲近感。这种惊喜、清新、亲近的感觉来源于对价值观的重新认识,就像漂泊多年的游子找到迷失已久的家园一样。故而,作为一名读者,我对《崇德说》的出版面世表示祝贺、欢喜和赞叹!
    《崇德说》一书论述的重点是“崇德文化”。“崇德文化”是沈善增先生继《还吾庄子》《还吾老子》《老子走近青年》《孔子原来这么说》《心经摸象》《坛经摸象》等系列著作之后,在甄读、梳理、考证、辨析及还原老孔庄等优秀经典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重要的文化话语体系。崇德文化是对中华文明的价值基准的高度概括,因此,《崇德说》是一部创立“崇德文化”话语基础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阐发儒释道心谛的力作。
    在《崇德说》一书里,沈善增先生选取中华崇德文化与西方崇力文化为研究样本,通过考证、对比、检索及理性分析,从而总结出农耕文化、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和谐理念与建设思维,是崇德文化的四大支柱;游牧型文化、制造哲学、神本主义、冲突理念与战争思维,是崇力文化的四大支柱。崇德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基准。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祖祖辈辈在同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对农耕文化没有深入的解读之前,我们曾经以为农耕文化代表保守与落后,工业文明代表时尚与进步,今读《崇德说》,方知似是而非,植根于农耕文化土壤的崇德文化,原来才是健康向上、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文化。那凝结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前贤圣哲的思想、智慧,我们知道的又有多少?什么是“德”?“德”的标准有哪些?为何说崇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基准?当下如何弘扬崇德文化?等等,在道德水平严重滑坡、人们呼唤道德回归、大爱回归的时下,《崇德说》的出版,对这一系列问题都做出了系统而理性的辨析、解读、定位和升华,很值得细细品读!
    读《崇德说》,可看到正本清源后的老孔庄思想是何等的光辉灿烂!可看到被历史岁月尘封已久的中华文化遗产是何等的宝贵丰厚!可看到崇德文化对解决当今危机四伏、纷争不断的现代社会,无疑是一剂无可替代的良方!愿崇德文化话语体系的创立,能为中华造福,为世界所用!
    从做学问的角度来说,《崇德说》一书还给我们读者提供一套做学术研究的思辨方法,沈善增先生十几年如一日对老孔庄经典的研究、还原工作,在阐发儒释道心谛方面,可以说妙著华章,硕果累累,许多“颠覆性”的注释、新解得到学术界和读者朋友的认可。这要归功于沈善增先生的超常勇气与大智大慧,更归功于沈善增先生在做学问时甘坐冷板凳、敢于突破传统与自我、善用逻辑工具与理性思辨方法。做学问,取巧不得,须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必有收获。所以,读《崇德说》,更读出了一个专心做学问的学者的韧劲、责任和人生态度!
    当我徜徉于图书市场,看到“成功之道”类书籍大行其道,“心灵鸡汤”类书籍滥竽充数时,深感一本能打动自己内心世界的书本实属凤毛麟角。当我们奋力呼唤精品、呼唤大作出现之时,有谁去留意布满厚厚历史尘埃的祖宗文化遗产呢?读者朋友,《崇德说》来了,大作来了,您注意到了吗?
    最后,我以一个读者的视角谈谈《崇德说》一书的封面。
    一、《崇德说》封面采用鲜明亮丽的橙黄色和绿色,给人感觉稳重又不失活跃,传统而不失时尚。整个封面有“和其光、同其尘”之意境,寓意既要多元化的发展与融和,又要保持整体的稳定与平等,与“德”之性相得益彰!
    二、封面上草书“崇德”二字,笔力遒劲,走笔形似腾飞之龙,今年恰逢农历龙年,《崇德说》的出版,可谓得其时哉!
    三、封面上作者名字“沈善增”后带一条短底横,这在当今出版的书籍中是闻所未闻的,甚为稀有。作者沈善增先生,在收到《崇德说》封面样稿后,心潮澎湃,当即在网上发贴宣布:“‘《崇德说》封面上作者名字后短横的意思 ’有奖征答从本贴发出开始”, 最佳答案奖一本《崇德说》特殊签名本(写一句获奖者要求的话或为之拟一嵌名联)。常言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套用这句话,不想获奖(拿特殊签名本)的读者就不是好读者,呵呵。
    因此,我今试上一答:
    封面上作者“沈善增”后一条短底横,是一块奠基方石之象形,它象征着“道”“德”的“守静”、“守柔”、“处下”、“唯小”的品质。这一块奠基石,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元素的继承,又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不断丰富、发扬和创新。它寓意《崇德说》是一部创立、构建“崇德文化”话语体系的基础之作,展现了沈善增先生在建设崇德文化事业甘当阶梯、敢于奉献的情怀与胸襟。俗语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中华崇德文化事业一定会兴旺发达,蔚为大观!

                                               2012年端午节  写于广州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