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启蒙首要在于探明真相

    再加上我上面说的,我们这代人成长过程就是民族危亡之秋,所以习惯思考超越个人和家庭的问题;较少关注和追求物质享受。我觉得现在的青年太实际、太实用,对社会、对世界、对暂时与个人利害无关的身外之事缺少好奇心,当然这与我们的教育制度把人变成考试机器也有关系,也与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风气有关。但是毕竟,未来社会是需要青年去创造、去革新的。所以我特别希望年轻人尽可能的视野开阔一些、目光放远一些,对他人多一些同情心,对世界和自然界多一些好奇心。
    傅小平:和许多从特殊年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您也经历了从独立到迷信再到反思的心路历程。您最后激流勇退,选择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我想一定有像贝多芬之所以用生命谱写乐曲那样“非如此不可”的理由。这理由是什么?写作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又是什么支撑着您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追问和探索?
  资中筠:许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上来。我没有改变现状的能力和雄心,只能说是惯性作用和本能推动我去写,欲罢不能。我还有一定的精力,不读、不写,那整天呆着做什么呢?有些是被动的。例如现在是接受你的要求,在你的推动下,说了这么多话。当然,既然我认为我现在的想法是对社会有益的,我也愿意有机会与更多的人分享。与人交流也是我的兴趣之一。特别是如我一再说过的,无论如何,希望在中、青年。所以我的作品多一些青年读者,我的话得到青年学生的倾听,我会感到欣慰。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