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美国亿万富翁沃伦·巴菲特做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决定,他宣布将自己的大部分财富(总值约370亿美元)捐献给美国5家慈善基金会,其中,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及其妻子梅琳达建立的基金会将获得绝大部分捐款。而不久前,盖茨刚刚宣布他将在两年内逐步移交他在微软的日常管理职责,以便全身心投入盖茨基金会的工作。该基金会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事业以及发展美国的教育。
美国富豪热心慈善之举在国内的企业界以及公众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关注慈善事业和现代基金会制度的图书也在近期成为新的市场热点。日前,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著名美国研究专家资中筠的《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以及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由湖南师范大学周秋光、曾桂林两位学者合作的《中国慈善简史》,就是其中的两本好书。这些书对于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慈善机制和慈善文化提供了启迪。
慈善事业讲述的是散财之道
资中筠女士是著名的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而《中国慈善简史》的作者之一周秋光教授的主攻方向是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两位从事不同领域研究的学者竟然不约而同地研究起了慈善事业,不得不说是一个难得的巧合。
资中筠女士说,她最初是从研究美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的角度,开始注意到除教会、庚款办学之外,还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作用。她惊奇地发现,该基金会对中国相当多的学科的开创作用都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出于一种什么理念?”从这个念头开始,十多年来,资中筠利用各种机会留意收集有关美国基金会方面的资料,除书籍文献外,还利用短期访美的机会先后采访了20家以上的基金会、有关公益事业的研究中心及其负责人和专家。
在研究中,她发现,从卡耐基到洛克菲勒,从福特到凯洛格,从索罗斯到比尔·盖茨与梅琳达·盖茨,这些商业精英在积累大量财富之后,几乎都通过各大基金会的影响进入了每一个美国人的生活当中。基金会在社区服务、教育、社会福利、科学研究、医药卫生以及有关可持续性发展等多个领域,不但对美国社会有深刻影响,而且其影响遍及全世界。
《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是第一本中国学者写作的介绍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的书。这本书初版于2003年,题为《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和珍贵的图片,在书中评述了美国现代公益事业的历史渊源、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列举了20世纪初、中、后期约20家各种类型有代表性的基金会的发展历程、思想理念和运作方式,还集中论述了美国基金会与中国的关系。此次再版,作者又新增加了对近年来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状况的介绍。这本书的英文译本也将于近期在美国推出。
而周秋光教授则说,他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关注是从上世纪80年代研究熊希龄开始的,熊希龄是民国时期的大慈善家,为慈善事业几乎耗尽了下半辈子的全部心血,“我对熊希龄特别崇敬的地方就是他晚年投身慈善教育事业,我就写了《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在几十年前我开始研究慈善事业的时候,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大家不看重慈善事业,对它持批判态度。但是后来我觉得它非常重要,就转向专门研究慈善了”。
尽管两位学者研究慈善的起因都有点偶然性,但是,社会对慈善事业的关注,使他们把研究深入下去。周秋光说:“现在的社会重视慈善也是必然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有近30年不谈慈善,凡是社会上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都由政府的福利事业包起来,结果日久天长,政府便感觉力不从心,不得不向民间求助。特别是1998年的那场洪水,把人们的慈善意识唤醒了,大家开始重视慈善事业。”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评价《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一书时说,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讨论如何集资、生财、创造财富,资中筠的这本书却讨论“散财之道”,她发出了一个极其不同于一般的声音,这声音提醒我们,除了发财致富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钱并不是一切,光有钱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些别的,所以我们应该看一看资中筠写的这本书。它讨论的是一个使社会更趋于完美的公益性事业。
如何建立我们自己的慈善文化
近年来,慈善公益事业不仅是媒体和学者的呼声,而且得到政府的重视。如何在我国这样一个具体而复杂的环境中发展、规范慈善事业,周秋光和曾桂林分别从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和中国古代至近代的慈善事业等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在《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中,关于美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历史地位的阐述,关于美国公益基金会运作机制的规范化的研究,关于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的论述,关于“公益”哲学理念的探讨,都给读者很大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