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平安夜这天,学而优书店多功能活动厅被塞得满满当当,主持人问,你们都是阮老师的粉丝吗?下边读者齐声答:是!阮义忠老师走上讲台,双手合十鞠躬,感恩大家。阮义忠,被誉为“中国摄影教父”的台湾摄影家,这次他带来的新书是第一本个人随笔集《想见 看见 听见》。在这本随笔集中,他写下故乡风土、童年记忆,讲述与世界顶级摄影大师的往来,描述心仪的歌手和友人……跟随他的文字,你能够听到他三十余年摄影生涯的来龙去脉,那些黑白影像中未曾说出的往事,在文字中汩汩流淌。
事实上,阮义忠带给华人摄影界深远影响的,不仅是其摄影作品,还有他对世界摄影文化的研究、传播与深化。上世纪80年代末,他编著的《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新锐——17位影像新生代》,将西方摄影大师介绍到中国,是内地摄影艺术家们懵懂期的枕边书;90年代初,他创办《摄影家》杂志,让中国当代摄影接受了一次大规模的西方当代摄影洗礼,同时也最早把中国摄影推向世界。(12月31日前在学而优书店预购《想见看见听见》的读者,可在2014年1月起凭收银条领取新书,并获赠阮义忠亲笔书写的新年祝福明信片一套。)
同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还有“拉美文学爆炸”的奠基者、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和《总统先生》。阿斯图里亚斯生于危地马拉,父亲是有名的法官,由于父亲不满当时卡布雷拉的独裁统治,全家被迫搬迁,这使他从小就受到反独裁思想的熏陶,并有机会接触土生土长的印第安居民。193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集《危地马拉传说》在西班牙出版,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第一本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集。1946年,他的代表作《总统先生》在墨西哥出版,从此蜚声拉丁美洲文坛。《总统先生》作为拉美四大反独裁小说之一,它的出现直接刺激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写出《族长的没落》。1949年,长篇小说《玉米人》出版,直至今天,《玉米人》仍然是了解拉美文学的必读经典。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书的封面均是哥伦比亚画家费尔南多·波特罗的画作,熟悉的朋友看见该会会心一笑。
你一定听过或看过《洛丽塔》,但你不一定知道《爱达或爱欲》,而热爱纳博科夫的粉丝们早已期待其中译本多年。这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长的小说,也是他自己最钟爱的作品,创作于晚年,被视为他的巅峰之作。刚出版时,该书不仅登上美国图书畅销榜,产生了与《洛丽塔》比肩的轰动效应,书中的语言、结构、道德内容也引起了广泛争议。
作为纳博科夫最权威的研究者和传记作者,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赖恩·博伊德指出,《爱达》第一部开头涂鸦式地借用了《安娜·卡列尼娜》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该书当时被纳博科夫视为最伟大的小说;而结尾则改写了《包法利夫人》第一部的最后一句话:“他到底得到了十字勋章。”在博伊德看来,《爱达》足以与它所引用的巨著比肩。无需多言,这必定是外国文学爱好者要入手的新作。
广西师范大学最近出版了资中筠的《美国十讲》,不是美国通史,也不是学术著作,而是老太太多年观察美国的心得,她把美国的政治、经济等制度作为迥异于我们传统的政治文明来研究,用浅显的大白话写出来。
《风景与记忆》则是英国艺术史学家西蒙·沙玛的代表作,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中译本。西蒙·沙玛因系列纪录片《英国史》、《艺术的力量》、《美国的未来》而蜚声国际。在这本书中,他探讨了神秘的河流、森林、高山等对文化想象力的影响,他把风景作为连续的全景,视角跨越欧洲和美洲、东方和西方,融合个人记忆和群体经历,从多样的风景体验中挖掘出深层的文化记忆,重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精神纽带。这本书中除了有彩图32面,还有200多幅黑白图片,包括许多名画和雕塑作品。
另外,译林出版社“人文与社会译丛”还推出了“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波考克最有名的巨著《马基雅维里时刻》,对政治思想史研究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阅。
《不留心,看不见》则是《小时候》作者桑格格的最新作品。老实说,几年前《小时候》在图书市场还没火的时候,我就没觉得这本书有多好,顶多算是坐地铁随手翻翻的闲书,直到今天,我也还是没搞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能有如此高的风评,并卖得那么好。不知是否与四川方言有关,总之在阅读过程中,我是没怎么笑出来。据说新作《不留心,看不见》的文字已经“规矩”了很多,不再像原来那样肆无忌惮。史航说读桑格格的书,总想顺便斗嘴。大概喜欢桑格格的读者,还是愿意买这本新作来跟她斗斗嘴吧。
《生命的单行道:程浩日记》则稍显沉重。程浩,网名“伯爵在城堡”,1993年生,2013年8月21日去世。二十年间,他没有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定他活不过五岁,疾病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自称“职业病人”的他,坦然接受命运的不公,微笑面对人生愁苦。他在网上写道:“我想说,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他的文字打动了无数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