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看美剧,还是读侦探小说,“剧透党”多是不受欢迎的一群。不过,有些人偏喜欢“剧透”,或许在他们看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天大逆转”结尾,不那么重要。相反,它甚或是肤浅的象征。观者如果早知道“剧透”,就可以省些劲:要么一早干脆不看,要么一路看来一路骂,享受另一种愉悦。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想要看“剧透”的,一般都是那些被认为是优秀的作品。
我们这个时代,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传播,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无人生还》、《罗杰疑案》那些“惊天大逆转”结局,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劳拉·汤普森《英伦之谜:阿加莎·克里斯蒂传》说,“半个世界的人都知道是叙述者所为、是他们所有人所为,或者是警察所为”,然而人们依然热爱克里斯蒂。劳拉·汤普森不禁问:“这怎么可能是真的呢·当像约翰·迪克森·卡尔(”密室推理“疑案小说的创立者)、马格丽·阿林厄姆(擅长新式语句),甚至连塞耶斯(她那独特卓越的风格无与伦比)这样聪明的侦探小说作者,都不再是公众流行阅读的一部分时,(克里斯蒂的)这些书怎么还能幸存下来?是因为其中谜案的卓越品质吗?”(页443到页444)
劳拉·汤普森的书名起得有些大,“英伦之谜”中的“谜”究竟是什么呢?在雷切尔·考克看来,不外乎两件事情:一、1926年,克里斯蒂失踪的10天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二、克里斯蒂几度被人认为过时,到现在,她的书为什么还这么畅销?
《英伦之谜》中译本厚达560页,字体偏小,读来颇费眼。劳拉·汤普森洋洋洒洒,讲述了克里斯蒂的家人、她的两次婚姻、她买的多幢房子、她的考古生活、她晚年的财务窘境等等——说起来令人唏嘘,1976年,克里斯蒂去世,只留下10 .6万英镑现金。《英伦之谜》中译本宣传语说,劳拉·汤普森通过她收集的克里斯蒂日记、书信、亲朋好友的追述以及克里斯蒂时代的报章杂志,“勾勒出这位传奇女作家的一生”。不过,眼尖的“阿婆粉丝”一早看出,劳拉·汤普森颇倚重于克里斯蒂自传,很多人所共知的、谷歌一下也能知道的,劳拉·汤普森翻来覆去讲,难逃冗长啰嗦之讥。深究克里斯蒂心理时,劳拉·汤普森常引克里斯蒂用另一个笔名“玛丽·韦斯特马科特”写的6部情感小说为佐证,对我这种没读过这些书的人来说,算是新鲜,也不觉得是生拉硬扯。印象中,整部《英伦之谜》中,劳拉·汤普森引6部韦斯特马科特小说多于引55部克里斯蒂长篇侦探小说。对照之下,“克里斯蒂日记、亲朋好友的追述”难得一见。
《英伦之谜》整个第六章“采石场”,全用来讲克里斯蒂的“失踪之谜”:1926年,克里斯蒂遭第一任丈夫阿奇·克里斯蒂背叛,却不愿离婚。两人貌合神离过了一段时间。当年12月3日深夜,克里斯蒂离家出走,10天后被发现藏身一家水疗院。那时,克里斯蒂已写出《罗杰疑案》,真实的“克里斯蒂案件”更是轰动一时,英国小报争相报道。劳拉·汤普森引了很多当时的报道,试图拼凑出事件全貌,同时用克里斯蒂视角,“还原”克里斯蒂的心理状况——克里斯蒂后来的生活中、自传里都对这件失踪案讳莫如深,只说当时失忆了(何其狗血!)。《英伦之谜》着力填补这个“空白”,被认为是这部传记的成就之一。但劳拉·汤普森描摹的那些克里斯蒂“意识流”,不明不白,十足“小说家言”。这部分内容,我觉得是全书中最乏味的。
在我看来,只有一个谜: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很高明吗?为什么“半个世界的人”趋之若鹜?直到第九章“英国谋杀”(页404到页463),《英伦之谜》才算讲到了这出重头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