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的五大误区

  学历越高越好,证书越多越俏
    由于最近两年已经出现了应届大学生就业率下降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考研热。今年全国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一共吸引了62.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35.7%。有的大学毕业生当年未考取,第二年、第三年继续再考,大有不考取便不罢休之势。这种教育高投资除了不顾自己的能力、个性是否适合从事研究性工作,所费的隐性成本和机会成本也相当高昂。即便最后如愿以偿,考取了研究生,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其收益可能远远不能补偿所费成本,高投资未必有高回报。
    与盲目追求过高学历相类似的另外一种情况是盲目追求多证书。在企业担任出纳的李欣,她除考取了会计上岗证书以外,又在攻读经济管理的大专文凭,同时参加法律专业(大专)的自学考,还花了40000元(半自费,单位报销另一半费用)攻读某境外大学在沪举办的MBA(国家不承认其学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同时还在备考护士上岗证。这种低层次的重复投资,除了耗费大量的金钱,还损害了她的身体健康。在考护士上岗证的前夕,她终于病倒了。

出国留学是成才的捷径
    出国留学也是近年来居民教育投资的一个热点。而且留学热开始趋于低龄化。一些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也走出国门,留学海外。根据调查,留学费用大多在一年50000-150000元左右,很多家长就这样把省吃俭用积蓄多年的钱毫不吝惜地花在孩子留学上。许多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认为,让孩子出国读书,可以避免国内高考的竞争,还可以自由地选择一些好专业,学好一门外语,将来就业可以更有竞争力。这种心态导致近年来中国高中生出国留学一年热过一年。
    冷静思考一下,耗费巨资送子女出国留学是否值得?尤其是那些在国内学习不够出色,竞争力较差的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有语言的障碍,在学业上如何能够应付?又能学到多少本领?在送子女出国留学前我们还应该考虑到两种风险:一种风险是在留学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于办学机构的办学质量良莠难辨;另一种风险是对于人生观尚未成熟的低龄学生来说所面临的生活、环境的巨大风险。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