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投资于教育,就是投资于未来的发展机会,已成为众多家长的共识。然而当我们将大量的金钱一点点地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时,是否考虑到这种投资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呢?为了防范家庭教育投资的风险,需要注意避免以下误区:
多花钱给孩子请家教、上补习班,就能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成绩 现在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学生请家教、上补习班、提高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升学考试前期,家长们更是语、数、外,应试教育一门也不敢拉下,素质教育弹琴、画画、学电脑样样不放松。 某师大附小五(2)班的陈维数学不错,被选拔上参加市少儿图书馆举办的奥数班,每周六上午要赶到南京西路去学数学;作文稍差,因此下午要赶回来上作文提高班。星期天也不空闲,上午去老师家练手风琴,下午请了家教学外语。 根据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的统计,中小学生聘请家庭教师,每户每年平均支出220元;参加补习班、特长班学习,平均每户支出404元。问题在于这类投资不仅是金钱的付出,而且使孩子们疲于奔命,能有多少收益呢?根据一位教师的观点,家教和补习班的教学效果都是很差的。家教可能会一时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却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对其长远的成长并不利;补习班由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松散型的,教师缺乏权威和约束力,而学生基本都是奉父母之命来学习的,完全缺乏主动性,再加疲倦,学习效果相当之差。调查结果也反映,对孩子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实效:家长认为“不知道”的占63%;认为“有很大效果”占6.6%;认为“有一点效果”占14.5%。而对请家庭教师的实效:家长认为“不知道”的占3.3%,认为“无效”占79.4%,认为“有一点效果”占14.5%,认为“有很大效果”的占2.8%。可见此类投资多属盲目投资、无效投资,而且由于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可能不仅是一种亏损性投资,而且是一种有害投资。
不惜代价让孩子上重点学校,进尖子班 戴松华是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儿子初三参加高中升学考时发挥出色,达到了市重点中学分数线,被一所新建的寄宿制重点高中录取,一家人在高兴之余,决定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托人介绍找到一所名牌重点中学,以支付50000元择校费(外加介绍人的介绍费)的代价,换来了该校的录取通知书。一个学期过去了,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单上有两门勉强及格,三门不及格。当初雄心勃勃的孩子如今完全失去了自信心,母亲也常常为自己的错误决策后悔不已。 根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调查,1999年学生家庭年户均支出择校费366元,而高收入家庭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择校费分别为18024元、15039元、15369元(2000年数据)。上海市公布的公办高中择校费标准在10000-40000元之间,但家长们实际支付的代价往往超出这个标准。对于家庭来说,一下子拿出几万元,应该算是大笔支出了,但其效益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教育专家告诫我们,孩子的智商和学习能力并不是用钱能买到的,人的天赋是有差别的。科学的考试体制,目前还是选拔、区分人才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只要考试是科学的,分数基本是评判学生智力和学习能力的简单标准。最适合孩子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最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家长对于子女的智商和能力应有一个理性的判断,不要去追求远远超越孩子能力的精英教育、天才教育、高学历教育,否则血本无归的不仅是金钱,还可能是孩子的一生。最近在某大学就发生了两起大学生和研究生因为多门课程考试不及格,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对前途悲观绝望而走上了不归路的惨剧。
一定要上热门专业 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时,消费者还普遍存在着过分追求热门专业的情况。例如几年以前,会计专业人才紧缺,于是,高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纷纷开设会计专业,学生也把报考这一专业作为首选。当时很少有人考虑到若干年以后,形势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目前根据就业市场传来的消息,会计人才尤其是初级会计人才市场基本饱和,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对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财会专业毕业生来说,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已非易事。 最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计算机专业又成为人们追逐的宠儿,许多家长不考虑子女的客观条件和兴趣志向,托关系、走路子,或以金钱为代价,以挤进大学计算机专业为荣。殊不知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研究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据一所综合性大学的统计,计算机系的学生淘汰率是最高的。所以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追求热门专业,造成家庭教育投资失误,不仅损失金钱,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