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初尝流通信息对接甜头——采购、发货、退货、结算、销售各环节全程获益

    郭希增表示,信息对接后,出版社可将书店的订单通过转化自动生成发货单,如图书馆订货,一张单子有上千个品种,利用数据导入可以几分钟完成开单,业务人员就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市场,开发市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出版社物流管理也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库房由传统的人工管理过渡到现代意义的计算机管理,一方面,库房可实时将业务员开出的发货单打印出来并立即配货;另一方面,实行库位号分区管理,应用扫描枪处理退书,不仅加快了配货、处理退货的速度,而且提高了准确性,减少了差错。目前,该社业务员当天开出的发货单基本可以做到当天出库,与此前工作人员上午到社里取发货单,下午才能返回库房,然后再配书晚上十一点都完不成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还说,出版社还可对数据库进行深度开发,如进行经销商风险监控和对某类图书的销售趋势进行分析等。

    作为科学社销售部负责人,王春福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说,数据对接工作覆盖了采购、发货、退货、结算、销售各个环节,包括了销售工作的基本过程,解决了出版物进入流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单据流转完全由社店信息交换系统来实现,改变了传统的订单、对账等手工操作方式,信息化管理贯穿了整个产业链进入到各个环节,不仅大大加快单据流转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准确率。电子工业出版社发行部马洪涛则是负责该社上海和浙江两地的大区经理,据他表示,信息对接后对他非常直接的帮助,就是店方反馈的销售和库存信息,有利于他了解市场动态,从而及时有效调节中盘备货。李文也认为,出版社从店方获取销售数据,可使出版社更加接近市场,能及时了解本版书的销售状况,如哪些书店该补发,哪些图书需要重印,尤其是在选题规划时,调用这些数据将能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

    潘明青则认为,从收货环节来说,出版社发货信息已提前传到,书店应用扫描枪可加速数据和货物的对照,从而加快收货速度;而社方新书信息的及时传递,减少了书店的录入成本,加快了图书的上架速度。她表示,书店采购频率也相应加快,去年与对接出版社的交易频率增加了130%,因此出版社发货不用盲目,书店也不应积压库存,尤其是各家销售都增长了16%以上。而且,出版社业务员今后对账也不用跑到杭州来,减少了出差和管理成本。

    持之以恒 扎实推进

    当然,由于信息对接是在发行交换规则标准化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相对于开发业务管理系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但对接的关键在于社店双方的业务规范,特别是随着工作的深入展开,还会有许多日常维护、数据有效利用等方面的工作要做。

    李文为此表示,信息对接标准实际也是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要求出版社从源头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即从录入排版甚至选题策划开始就预设相关信息,加快内部信息生成效率,并持之以恒。而郭希增表示,社店信息对接一家或多家是一个概念,但软件商还没意识到甚至不知信息对接这件事,因此在与软件商合作时,出版社一定要掌握主动权,要求提供软件全部源代码,目前不少书店或出版社无法进行对接,就是因为软件商不配合。潘明青则认为,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出版社和书店负责人重视与否也很重要,如用同样的软件,北师大社为对接就专门聘请技术人员,解剖所用软件的源代码进行二次开发。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