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我国新闻出版领域发生了两大新闻事件。首先是11月22日,我国最大的也是唯一国字号的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终于正式挂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从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紧接着,11月26日,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国内出版领域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真正以资产为纽带的资源整合和跨地区、跨媒体的整合。
这两大出版巨头的体制变革,都具有开创性意义,正如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所说:标志着我国新闻出版业改革迈出新的重要步伐。
创新体制机制,形成特色模式 2004年,“转制”历史地成为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关键词。
但转制并非换个称呼那么简单,转变体制后要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这成为2005年新闻出版业改革的重点。
“由原来各自为战的一群事业单位集结为一个集团然后再整体转制为企业,这个过程确实比我们想像中的更难,但所产生的效应也远比我们想像的更大。”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裁杨牧之如此概括他们在体制改革中的艰辛和收获。
拥有12家“顶尖级”出版、发行企业以及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等7家控股、参股和关联公司的中国出版集团,无论实力还是影响都堪称出版产业中名副其实的“国家队”,但长期以来在国家事业单位体制下运行的这些出版发行单位,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说并非易事。集团公司在资产、人事、财务、经营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仅出台的制度性文件就达34个。
对于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集团公司确定了对成员单位多数新任领导班子成员实行竞聘上岗的新方式,同时推行干部任期制,以岗定责,以岗定酬,能上能下;对于财和物,集团公司通过实行财务委派制,强化了投资效益观念,提高了经营水平。
管理体制的改革带动了运行机制的创新,集团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出版主业发展、发行网点建设、集约化经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正在从一个事业单位集合体朝着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转变。
当然,除了像中国出版集团这样国有独资企业的模式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中的创新多种多样,仅出版领域就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那样的股份公司模式,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式的有限责任公司模式,人民邮电出版社式的内涵式发展公司模式等。此外,报业集团、发行集团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也有更多尝试。
重塑市场主体,提升竞争能力 重塑和培育市场主体是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通过一系列改革,一大批像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这样的新型出版发行企业脱颖而出,开始在市场中显现出活力和竞争力。
通过改革,中国出版集团2004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9.29%。与3年前相比,集团资产规模增长了23%,销售收入增长了21.7%,出版各类出版物增长60%多;各类出版物进口总额占全国出版物进口总额的57.9%,各类出版物出口总额占全国出版物出口总额的36.54%,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辽宁出版集团经济效益的各项主要指标都比集团成立前以两位数快速增长;吉林出版集团2004年实现的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7%。
报业集团的业绩同样喜人。大众日报2004年总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000多万元,2005年发行量又增长1.2万份;新华日报报业集团2004年实现利润总额为7149万元,上交国家税收8940万元,与去年同比增长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