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钢铁一样,曾是上世纪整整一代人的人生不二抉择。但在这个强调自我实现的年代,你的人生,可以选择做一块钢铁,也可以选择做一块橡皮泥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话,大概是当年出现在“格言摘抄本”上频率最高的一段话,也是学生作文中最喜欢引用的“名言”之一,它还走进了初中语文课本。这些留在陈年日记本扉页上已经化开了的蓝色钢笔墨迹,成为那个时代最鲜活的表情。
赫拉布罗维茨卡娅女士说话的时候喜欢把手在胸前微微交叉,微胖的体型有点像连环画中保尔的母亲。5年前,作为奥斯特洛夫斯基国家博物馆主任的她曾应邀来华访问,在上海街头,她走进一家商店,里边陈列的是中国各地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亲眼看到了中国人民对这部小说的极大兴趣与尊重。”
2007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75周年,恰逢俄罗斯的“中国年”。重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重温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意味深长。
在那间挤着9个人的小屋,视力恶化、瘫痪20年的作者,开始了创作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第一部,是在莫斯科一间19平方米的陋室里诞生,那间小屋,当年住了9个人。其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已瘫痪在床,只有手可工作,尽管视力已严重恶化,他仍坚持整夜读书。瘫痪在床的2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一共读了2000多本书。朋友建议他把西乌克兰的经历写出来,在这种鼓励下,他开始了创作。
奥斯特洛夫斯基习惯在夜里摸黑写,第二天白天再给学生们讲述各章节,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第一部分写完后,他一共打印了三份,其中一份寄给了《青年近卫军》杂志社。杂志社起先并不相信书中发生的事都是真的,直到杂志社主编亲眼见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才答应刊登。
1932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出版,而四年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就去世了。第一版的封面以灰色为主色调,上配绿色树枝,那份意境,恰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在的那个年代,又与书中意境不谋而合。
“奥斯特洛夫斯基一生很短暂,他只活了32岁,但他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重要的遗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俄罗斯。”正如火赤赤拉布罗维茨卡娅女士所言,这本书在当年的社会主义国家,曾广为流传。1942年,上海新知书店首次出版了由梅益翻译的中译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至今也已65个春秋飞逝。这期间,这部书多次再版,相关的影视作品、连环画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那句不朽的格言,那些化开的旧墨迹,那段经典的爱情,那份伟大的精神
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老大哥”的影响无处不在。在学习苏联中,保尔·柯察金这个角色,印在了每个中国年轻人的心中,他坚强、勇敢,而且充满革命斗志。在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来往密切的日子里,北京的中学,不仅有“金日成班”,也出现了“保尔班”。保尔的画像,被悬挂在教室内。这些班的学生,大多品学兼优,他们聚在一起,学习保尔。大家一起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最广为传诵的那一段: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话,大概也是当年出现在“格言摘抄本”上频率最高的一段话,也是学生作文中最喜欢引用的“名言”之一,它还走进了初中语文课本。这些留在陈年日记本扉页上的已经化开了的蓝色钢笔墨迹,成为那个时代最鲜活的表情。
中苏关系破裂后,“保尔班”逐渐消失。但保尔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依然是青年人最主要的精神力量源泉。
除此之外,冬妮娅和保尔的爱情,为革命时期提供了最稀缺的情感想象空间。在该书被频频传阅的年代里,描述冬妮娅和保尔的爱情的篇章,是被翻得最烂的、甚至会被撕走的几页。
作家刘小枫认为,奥斯特洛夫斯基能把革命写得如此引人入胜,正是因为他描写的是一条伴随恋爱经历的革命磨砺之路。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这种对爱情的坦诚描写,极为少见。
冬妮娅的宽边软帽和一袭衣裙,也成为那一代人心中美与浪漫的象征。然而在那个连外表也要证明自己是个无产者的年代,这一身打扮却是最大的禁忌。多年后,一位读者回忆说:“我特别喜欢她的裙子,但那个年代没人敢穿裙子,我就只能学她梳两条小辫儿,然后用火钳在火炉上烤热,把发梢儿微微烫弯,就像冬妮娅那样。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大胆的举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