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学交流能否再次书写辉煌?

  对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巨匠作品的喜爱,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二年级学生庄馨丽决定选择俄语作为大学专业的主因之一。“经典俄罗斯文学饱含一种‘可以打动人的力量’。不过非常遗憾的是,很难找到描写现当代俄罗斯的优秀文学作品。”她说。 

  11日至15日,第12届世界俄语大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就俄罗斯语言文学的推广进行探讨,其中,文化交流是与会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近30年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郑体武认为:“中俄文学交流目前尚未达到与两国关系相称的水平,在质和量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据郑体武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学习苏联模式,俄罗斯古典文学和苏联现当代作品大量进入中国,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很多都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青年近卫军》等“红色经典”的忠实读者。

  统计资料显示,1949年10月至1958年12月,中国共翻译出版俄苏文学作品3526种,印数逾8200万册,约占同时期全部外国文学作品译介总数的2/3和印数的3/4。

  不过,随着中苏关系由热转冷,两国文化交流陷入萧条。虽然改革开放后一度重现译介俄苏文学的高潮,但不久再次跌入低谷。

  “上世纪90年代是俄苏文学译介工作的困难期,其中原因很多,如苏联解体,互联网等新传播手段的冲击,读者生活方式、生活节奏、阅读习惯的改变等。”郑体武说。

  他说,即使是学界交流,也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中国学者开口必谈普希金、托尔斯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大多数俄罗斯学者研究的则是李白、杜甫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名著。

  “这是中俄文化交流滞后于时代的一种表现。”郑体武说。他认为,着眼于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中俄文学交流要想重新书写辉煌,首先要密切两国作家、学者、评论家、出版家之间的往来,着力加强译者的培养。“一部好的文学译作,仅仅文从字顺远远不够,还要有文学性和艺术性。而一个文学翻译家从入门到成熟往往需要8至10年的积累。目前,中俄文学交流面临优秀翻译人才断档的危险。”他说。

  “其次,应建立翻译出版委员会等相应的双边合作机制,提高作品的选题质量。再次,两国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应在版权转让方面采取扶持措施,降低出版成本,特别是新人新作的推出成本。”郑体武说。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需要牢固的社会基础,而文学交流恰恰是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应该让中俄文学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与两国关系相匹配的水平。”郑体武说。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